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董曉強深一腳淺一腳走在濕滑的路上,胸前抱着五個快遞。他的右手邊,黑龍江在靜靜流淌。此刻,他在北紅村——中國最北的村莊。
深秋了,頭一天下過一場雨,氣温下降很快。董曉強走着走着,卻覺得身上熱起來。迎着寒風,奔波在路上,成為董曉強工作中的常態。今天上午,他開車兩小時,走了一百多公里,把五個快遞從漠河縣城帶到了邊境線上的北紅村。現在他要把五個快遞儘快送到村民家中。這裏緯度高,天黑得早,他得抓緊。
董曉強,今年四十八歲,是漠河菜鳥極北驛站的站長。他和六名快遞員一起,每天要送兩千多件快遞。但漠河的北紅村、洛古河村都還沒有通快遞,一般都得村民自己進城辦事的時候,捎帶着把全村的快遞都取回去。可是,誰進城都有自己的事兒要辦,還要趕着天黑前回家去,哪有時間挨個點跑遍,幫着所有村民把快遞都取上?於是,董曉強擔起這份責任。
第一個快遞,收件人是開農家樂的李嫂。快遞小小的,不重。北紅村這兩年一下子冒出好些家客棧、農家樂。原來默默無聞的小村,現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許多遊客自駕前來。村裏人統計過,全村三百多人,有多半數從事旅遊業。董曉強走進一個農家院子,喊了一聲“李嫂”,裏頭有人答應着出來。見是快遞,李嫂驚喜地叫了出來:終於到了!
打開包裹,是幾盒治高血壓的藥。李嫂家的遊客,從山東濟南給寄的。夏天時客人在她家住過,就跟熱情的李嫂成了朋友。知道李嫂有高血壓的毛病,她就給李嫂寄藥來了,連錢都不肯收。
説到藥,董曉強記起一件事。今年抗擊疫情正緊張的時候,董曉強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中年男人,給興安鎮的母親買了治哮喘病的藥。可那時快遞沒人送,自己又回不了家,還擔心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把他急壞了。他央求董曉強,能不能幫忙把藥送過去,順便看看老人家。
興安鎮距漠河兩百四十公里,來回就是近五百公里。董曉強找了運管,找了居委會,找了醫院,找了公安局,跑了一圈,拿到了通行路條。就這樣,一個人,一輛車,一包藥,下雪天,極寒地,他愣是開了六個多小時,把藥送到了老人手中。
一個快遞,快遞費用和來回開車的油費比一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董曉強説,當時想到這是老人家急需的藥,沒考慮那麼多,幹就是了。
從李嫂那兒離開,第二個快遞,是寄給北紅小學王老師的。王老師的事情,董曉強聽説過,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來到這個學校當老師。王老師來的時候是2009年,學校操場還是一片荒草:沒水,沒電,沒網絡。王老師挑水、打井,晚上點着蠟燭批作業。北紅村三年後才通電。王老師那時年輕,這一晃,很多年了。王老師結了婚,他愛人於老師也來了學校。一個主教語文,一個主教數學。全校兩位老師、十一個學生。這些年,王老師獲得許多榮譽——全國優秀教師、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希望工程園丁獎……王老師自己的孩子,今年眼看着也要上學了呢。
董曉強把快遞送到王老師手中,又加了王老師的微信。快遞打開,是幾副羽毛球拍,給學生們用的。平時王老師也不從網上買東西,曾經有同學給他寄過吃的,等他有空時進縣城拿,東西早就壞了。説到底,北紅村太偏遠了。在北紅村這樣偏遠的地方,快遞真是沒法快。
即便這樣,有的東西,村民還是得從網上買。董曉強對王老師説:“以後只要是學校的、孩子們的包裹,您説一聲,我專門送過來。”他心想,今年一定要爭取把北紅和洛古河兩個村的網點開通——這樣,大夥兒寄東西買東西,都要方便多了。
第三個快遞是北紅村王叔的,王叔買了五十隻磨機用砂輪片。貨不大,但沉甸甸的。北紅村處於大興安嶺地區,蘑菇、木耳、菜乾、藥材,這些山貨以前賣不出去。有了遊客之後,山貨可以銷往全國各地,只要手機上發發朋友圈就有人買了。有的遊客還會幫着推銷。北紅村的山貨,現在是越來越緊俏了,靠山吃山的人,趁着天氣還沒有特別寒冷,就打算多往山裏跑一跑。
董曉強給王叔打電話,王叔説他不在家,進山撿蘑菇去了。“家裏門也沒鎖,你推一推就開,把東西放桌上就行。”董曉強也知道,村民們網購的需求很強烈,大到傢俱、電器,小到衞生紙、手電筒、洗衣粉,村民們也都會在網上下單。有一回他還給北紅村民送過沙發呢。只是,從縣城到村裏這“最後一站”,要是能迅捷暢通,村民與外界的聯繫一定會多得多。
第四個快遞,是村裏年輕人小冉買的手機殼,從廣東番禺寄來的。遺憾的是,拆開以後,發現手機殼開裂,董曉強當場給辦了退貨手續,下午帶到漠河退回。看見眼前的年輕人,董曉強想起自己年輕時候的樣子。董曉強生於內蒙古甘河鎮,1988年跟着父母來到了漠河。他父親主要負責給漠河重建繪圖紙,母親從那時候開始做起生意,一家人自此紮根漠河。從懂事起,董曉強就幫家裏幹活,退伍後接着做生意,幾乎跑遍了漠河縣的每一個鄉鎮。2019年,他接手了驛站,為大夥兒送快遞。
但是沒多久,他就發現,在漠河,送快遞這活兒不好乾。天太冷了。漠河一年有七八個月是冬天,最冷的時候,零下四五十度。“必須開燒火爐的三輪車,手機必須焐在胸口的兜裏才能用,要不然就開不了機。快遞員們的手、耳朵,都被凍傷過,天黑得早,路面全部結冰,安全係數也低……”董曉強説。人手不夠時,他自己也頂上去,為送快遞,他翻過雪牆,鑽過森林,不方便開車時也跑過步,一年下來瘦了二十斤。
最後一個快遞,收件人是冉大姐。冉大姐的家不好找,打了三個電話,又找人問路,終於找到冉大姐家。冉大姐説,她身體不好,最近出門不方便,幸虧董曉強把東西送上門來了。冉大姐買了些生活用品,她説,要是咱們北紅村每天都能有快遞送到,大夥就開心了。“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她問董曉強。董曉強説,辦法他已經在想了,爭取早一點把咱北紅這條線開起來。
當過兵的董曉強很喜歡一部叫《士兵突擊》的電視劇,他最認同劇裏的一句台詞:“不拋棄,不放棄。”北紅村這樣一條快遞線路,如果按照當下流行的所謂“大數據”和“算法”來看,開闢的性價比不高——路遠,單子又少,跑一趟只有虧錢。但是董曉強的個性“倔”,他衝到小鎮客運站,跟負責人一頓理論,“談判”的結果是,讓班車幫着村民們把快遞帶過來,所有的費用,董曉強自己掏腰包。
董曉強也明白,對於大城市的人,網上點個外賣,或許半個小時熱乎乎的飯菜就送到客户手中了。一早在網上下個單,沒準兒下午快遞就送到你面前了。這就是物流發達的魅力。董曉強感慨,如果讓北紅村能享受到這樣的物流便利,這個小村莊一定會發展得更好。村子發展得越好,快遞物流的業務也就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正是因為董曉強認準了這個理兒,他才倔強地堅持把快遞業務做起來。
送完最後一個快遞,董曉強終於鬆了一口氣。但他還不能馬上休息,因為還要開車兩小時,趕在天黑前回到漠河縣城去。董曉強發動車子,準備離開北紅村。忙碌了一天,此刻的他並不覺得勞累,反而渾身充滿了幹勁。他的目光裏分明流露着滿滿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