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帶着孩子出門遇到熟人的時候,你提醒孩子要和對方打招呼,孩子往往都不願意開口,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躲在父母的身後,避開熟人的注視。
而這個時候,對方則會哈哈一笑,説道:"你們家孩子很膽小呀,見人就害羞"。
曾經我小的時候,也經常聽到這樣類似的評價,每一次不願意打招呼的時候,對方就會甩出這樣的話語,而父母總會在一旁應和。
當這些評價出現的頻率足夠高之後,我開始覺得我可能就是這樣的人吧,不知不覺我的行為開始向這些標籤靠攏。
關於標籤這件小事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貼標籤效應","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標籤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我們簡單地將孩子歸到某一類別上去,無形中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其實你是這樣一個孩子。於是孩子接下來的行為很可能都會往這個點上靠攏。
因為在孩子的眼裏,大人的話都是對的,大人就是權威。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不僅僅應該做到自己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更多時候,我們也應該在旁人給孩子貼標籤的時候,給出反應,拒絕別人的標籤行為。
帶孩子出去,你真是不能控制別人説什麼,想什麼,大家教育方法也經常不一樣,所以每次遇到這些控制不了的事情時,我都是讓孩子學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讓孩子不受標籤效應影響,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用的方法,非常簡單可行,做這3步就可以了。
1、 關注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被評價的當下,我們就在孩子的身邊,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的表情、肢體動作,初步判斷一下孩子的情緒。
有時候,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當評價對孩子產生困擾的時候,孩子的行動也會表現出來,甚至會主動跟父母提起:"媽媽,我真的是膽小鬼嗎?"
這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看上去,你不太開心喲,能跟我説説發生了什麼?"
2、 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
當孩子被人貼標籤時,父母不妨這樣告訴孩子:你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必要完全按着別人的評價走!
同時也要降低自身對孩子的要求,不要事事追求完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無論她是否外向、聰明,是否優秀,父母都會一樣愛她。
當然我們也要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讓孩子學會接受客觀的評價,因為評價總是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這樣的引導,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依賴或者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
讓孩子逐漸去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關注點不同而已,別人的評價只是他剛才看到的,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你。
3、保持客觀和耐心
孩子的行為個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因為孩子一兩次的表現,就變得緊張兮兮,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XXX的孩子"。
其實孩子的個性、內心世界比你想象的要豐富多了,你看到的僅僅是一面而已。
保持客觀和耐心,你才能看到孩子不為你所知的另一面,這樣孩子才有機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