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展中心,有一羣“雷神山達人”
“要超常規加速方艙醫院建設和集中隔離房源籌措,調集各路建設力量,火速加快擴容,想方設法挖潛。”上海抗疫最吃勁之際,解決病牀缺口成為關注焦點。虹橋國家會展中心,曾有過3000多家公司展位、放過超級機牀的地方,現在可容納4萬張病牀的方艙醫院基本成型,而距項目啓動僅過去48小時。昨晚,記者接觸到忙着收尾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發現好些人蔘與建設2020年武漢雷神山定點收治醫院,再次投身“抗疫大戰”,他們表示:“此生難得有幾次報效國家的機會啊。”
這不是“變魔術”
“這身外套陪我渡過雷神山不眠的十幾天,”餘有糾正完幾個工人的鉚釘槍用法,才扭頭對記者説,“如今來這裏,任務更緊了,可我們有經驗,更有把握了。”這位中建裝飾所屬東方裝飾的安全總監來自武漢,別的建築項目不談,光新冠疫情中參與的定點收治醫院和方艙醫院就不下十來處,對這種“既要快又要安全”的工程已不陌生。“方艙醫院概念從軍隊野戰醫療設施演變而來,以標準件模塊化建設,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大量輕症患者收治問題,能高速度、低成本、高效益地控制傳染源。”餘有説,國展中心改建就體現這一點,“尤其吸收了雷神山醫院的很多設計思想”。
圖説:曾馳援武漢雷火雙山的他們,這一次,馳援上海。新民晚報記者 蕭君瑋 攝(下同)
此次改建是4月4日晚下達的,幾個單位分片包乾2.7萬平方米的面積,劃分區域,架設輕鋼龍骨,起豎防火岩棉板,安置移動洗漱間,敷設電纜……兩天內要把空曠展廳裏變成安置數萬人的方艙醫院,無論怎麼看都像“變魔術”。“接到任務那一刻,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雷神山。”餘有告訴記者,當時單位發起的線上會議只開了兩個多小時,就把任務落實到位,從上海到浙江,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不到十小時,第一批人就到了中心,“最先到16個人,9個是黨員,其中兩個就是雷神山醫院設計者”。
“並不是説我們一切盡在掌握,重要的是‘上’過雷神山的同志幫助很大。”項目生產組長沈豪皇提到,儘管東方裝飾早年是國展中心建設者之一,對佈局有所瞭解,但方艙醫院有很多考究,“工作羣裏有十來位‘雷神山達人’,不僅帶來當年的圖紙供參考,還仔細交代工作中要留心的地方,比如在方艙醫院正式施工圖紙到來前,有預見性地做好功能區域劃分,比如把病區整體按‘兩邊醫護、中間病區’的‘魚骨狀’佈局,而兩條‘主魚骨’正好是病區和護士間的長走道,這就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難怪,工程一動起來,東方裝飾的八百多號人在中心三、四館內“各顯神通”,一米九進深、長兩米九的雙人病房隔間以驚人的速度鋪滿現場。
黨員就是旗幟
“來工地的每個人,都為爭取每一秒而戰。”也是“雷神山達人”之一的物資保障組長謝俊國指出,當前的方艙醫院和雷神山不能劃等號,“雷神山是完整的傳染病收治醫院,像病房都有負壓區、隔離區、半污染區、潔淨區等配置,技術難度更高,而方艙醫院只安排半封閉的隔離區,看似難度不大,但工期要求緊湊得多,對各方面協調配合要求更高。”
圖説: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正在改建為上海最大的方艙醫院。建設現場一片火熱景象,為搶出時間,這裏通宵開工。
當4月5日最早的百餘名工人進場時,材料還在兼程轉運中,大家沒有閒着,就分成班組,用古老的墨斗劃線定位,做好心裏有數。當人員材料快速進場時,指揮部有效調配,科學組織,“像在武漢一樣,這裏的施工是‘天、地、牆’三個維度交叉進行,沒有一個點位、沒有一個時間是停歇的。”謝俊國感到,一種不亞於雷神山的精神,在熱火朝天的方艙醫院建設中“隱約可見”,“像黨員先鋒隊裏的帥紅元,他平時是搞市場營銷,這一回報名請戰,到最苦最累的保障崗位,協調材料運輸,由於貨車往往幾十輛同時到達,而且都集中在子夜裏,調車、卸貨、堆棧,往往幾千立方米的物資要精準發放,他已經整整48小時沒睡了”。
當然,搶工期絕非蠻幹,“所有區域都要測温、勤洗手、勤消毒、帶口罩。”東方裝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郭景介紹,這支以“80後”“90後”為骨幹的隊伍如同燃燒的火把,技術員指揮着屋頂、地面、牆壁交叉施工,飯直接送工地,晚上帶頭值班,最終啃下“硬骨頭”,短時間裏在大面積開放空間改成臨時隔離點,類似於“平地起方格”,創造了奇蹟。但郭景更為感慨的是,這個偉大的國家為對人民生命的尊重,“這支建設隊伍來自長三角各地,所有的物資都從全國調運,很少有遲疑,更沒有誰退縮,我們看到的全社會向上的力量,就像我們同事所形容的,這是一場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大會戰,每個人奮鬥的幹勁背後是強大的實力,支持着我們走上一條‘不屈服’的抗疫之路。”
新民晚報記者 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