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衞生健康領域與國際社會的合作交流持續深化,深入參與全球衞生治理,為增進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積極貢獻。
為促進全球健康提供中國方案
十年來,中國不斷推進衞生健康國際交流,積極開展全球抗疫合作,服務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整體外交,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我們積極與世界衞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地區開展醫改、疾病防控、人口老齡化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交流,衞生健康合作成為大國高級別戰略對話機制的重要議題。通過出訪來訪、技術交流、實施政策研究和開展合作項目,我們互學互鑑、博採眾長,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和衞生健康事業發展。”國家衞生健康委國際司副司長何炤華説。
十年來,中國深入參與全球衞生治理,積極貢獻中國力量。
“2016年,我們與世衞組織共同舉辦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世衞大會主推並通過兒童安全用藥、傳統醫藥等多項決議,並牽頭舉辦衞生體系、健康扶貧等多個主題邊會;我國目前有5支國際應急醫療隊獲得了世衞組織認證;成功通過世衞組織瘧疾消除認證,中國瘧疾防控經驗被納入世衞組織技術指南;傳統醫學正式納入最新《國際疾病分類》體系……這些舉措都為促進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力量。”何炤華説。
從2014年到2015年,中國先後派出臨牀和公共衞生專家1200多人次,全力援助西非疫區國家,控制了埃博拉疫情,成功實現“打勝仗、零感染”目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與世衞組織及有關國家和地區保持密切溝通,第一時間共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時間公佈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及時公開透明通報疫情信息,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10多個國際組織舉辦技術交流活動,還向34個國家派出37支抗疫專家組,毫無保留地和各方分享中國抗疫經驗。
積極推動建設“健康絲綢之路”
積極推動建設“健康絲綢之路”,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援外醫療新亮點。“‘健康絲綢之路’是建設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實踐。”何炤華説。
十年來,中國在周邊國家開展瘧疾、登革熱聯防聯控和婦幼衞生等務實合作項目。同時,持續向有需要的國家派出中國醫療隊員,與非洲41國46家醫院開展對口合作,在30多個國家實施白內障復明和心臟病手術義診,累計診治患者2200萬人次,2000餘人次醫療隊員榮獲中外的國家級榮譽。
“我們建立了公共衞生合作網絡、熱帶醫學聯盟、包蟲病防治聯盟等平台,加強了和有關國家傳染病防控合作。派遣了公共衞生專家赴西非、菲律賓、尼泊爾等國開展疫情防控和自然災害緊急醫學救援,和有關國家攜手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何炤華説。
從衞生髮展戰略層面的合作看,十年來,中國建立了醫學人才培養聯盟、醫院合作聯盟、衞生政策研究網絡等,並開展中國—東盟“健康絲綢之路”人才培養計劃,為有關國家培養衞生專業人才。
“同時,我們結合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科技專項,深化與相關國家科研機構在重大新藥創制和疾病防治等領域聯合研究和技術攻關;建立健康產業可持續發展聯盟,提高相關國家健康服務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何炤華説。
授人以漁,是中國醫療援外的突出特點
一些國家醫療條件有限,工作環境也比較簡陋,而患者病情卻極為複雜,這就要求中國醫療隊在援助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調整援助計劃,不斷克服困難。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提出了“八大行動”,其中之一是中非健康衞生行動。
為了落實中非健康衞生行動,中國在幾內亞實施中非友好醫院試點建設項目,計劃把中幾友好醫院建設成為幾內亞乃至西非地區以神經醫學中心為特點的旗艦醫療服務機構。
“當時,我們設計了神經醫學中心、創傷救治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遠程醫學平台建設以及幾內亞醫務人員到北京來培訓學習等項目。”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第27批援幾內亞中國醫療隊隊長趙興山説,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為止,中幾友好醫院運行良好,初步形成幾內亞乃至西非地區具有影響力的醫學中心,有時候還能吸引周邊國家的人過來做手術。
據趙興山介紹,非洲相對落後的醫療條件、生活條件導致他們在工作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
“停電是經常的事,只能靠應急電源和手電筒繼續手術。還有停水。後來我們有經驗了,就自備桶裝水,先清潔洗手,再用消毒液洗手,才能開展工作。”他説,“還會遇上醫療器械不足的情況,在保證安全和有效情況下,會採取其他辦法替代,比如,對於骨折患者,內固定改為外固定。總之,大家積極行動,克服困難,保證任務圓滿完成。”
授人以漁,是中國醫療援外的突出特點。在開展手術、醫療衞生知識培養等方面,中國醫療援外在當地產生了深遠影響。
“醫療援助專業性比較強,我們每支醫療隊離開的時候把知識留下,把醫療器械也留下,為的是提高當地醫護人員醫療水平。我們深知只有通過授人以漁的模式,才能真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趙興山説,
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加強交流培訓,推進重點學科建設,通過開展手術施教、專業培訓講座、疑難會診,提升幾方醫療人員醫療水平;邀請幾方醫護人員以及管理人員、臨牀骨幹來華學習進修;通過建設遠程醫療平台,進行協同會診、遠程手術指導、遠程醫學培訓和遠程疫情應對指導等。
“就這樣,通過一批又一批中國醫療隊的不懈努力,中國醫生在幾內亞廣受歡迎,深受信賴,中幾友好醫院被認為是最好的醫院。”趙興山説。
中醫藥從來沒有缺席過援外醫療工作
中醫藥在醫療援外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針灸、推拿等技術在呵護當地居民健康過程中廣受好評。
“中醫藥從來沒有缺席過中國援外醫療工作。”何炤華説,在1963年第一支中國醫療隊裏面就有一名中醫的教師。目前,幾乎每一支中國醫療隊裏都有中醫,他們精湛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為中醫藥“走出去”和提升中醫藥海外影響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在海外的醫療隊主要是以治療頸椎病、腰腿疼、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作為突破口,利用針灸、拔罐、推拿這些傳統中醫手段,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優勢,讓受援國民眾切實感受到良好的療效,獲得他們的信任。
比如,援助埃塞俄比亞醫療隊的中醫醫生每天接診患者達百人,中醫已發展成為醫療隊工作醫院的特色品牌。
“過去幾年,我們在一些受援國合作建設中醫中心,通過多種方式,來搭建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中醫中心。”何炤華説,比如位於馬耳他的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已經被納入了當地的醫療體系,相關費用可以由當地醫保來支付。
同時,馬耳他中醫中心也吸引許多歐洲患者慕名前來救治,馬耳他前總統喬治·阿貝拉稱讚該中醫中心是馬中兩國友好交往的典範。
同時,中國醫療隊在當地還通過舉辦講座、在電視台開設中醫節目,促進當地民眾對中醫的瞭解。
馬達加斯加中醫中心開設了中醫課程,讓學員們現場體驗中醫的療法,許多學員當場表示要學習中醫,熱情很高。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還組建和派出了首箇中醫抗疫專家組和醫療隊赴柬埔寨開展疫情的防控和臨牀救治工作,受到了柬方政府和民眾的認可,而療效也受到了當地媒體的廣泛宣傳報道。”何炤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