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29兄弟連 這張考卷答得“6”
共飲淮河水,共敍淮河情。
時隔一年半,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議再次召開,這是經濟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以來,29個兄弟的又一次聚首。
於10月28日舉行的省際聯席會上,來自5省29市(縣)代表頻頻秀友誼,發宣言、籤協議、搭平台,“溢出效應”無不推動着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加速跑。
一年多來,淮河流域兄弟城市打開開放之窗、架起合作之橋、鋪就共贏之路,攜手重現“走千走萬,還是淮河兩岸”的美好勝景。
打造又一區域經濟增長極
淮河流域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是我國中東部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淮河生態經濟帶面積24.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5億,這裏發展空間廣闊,合作領域廣泛,經濟互補性強。
過去是共飲一河水,今天是“結義兄弟連”,握指成拳,對於淮河生態經濟帶來説,再適合不過。
安徽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其實,對於淮河生態經濟帶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
9月24日,安徽自貿區獲批,身為三大片區之一的蚌埠片區,將“輻射沿淮、帶動皖北”,打造世界級硅基和生物基製造業中心。作為皖北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集聚區重要一員,全省唯一國家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蚌埠的外向發展將更加凸顯。
連雲港在江蘇率先開行了至中亞、歐洲國際班列。周口中心港至淮安港集裝箱航線正式開通,實現了河南省內河航運集裝箱運輸“零”的突破。作為農業大市的阜陽,則加強與長三角中心區交流合作,與上海市徐彙區、松江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4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户揚州,併成功獲得202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2022年世界田聯半程馬拉松承辦權……
細數這一系列成績,均是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生動實踐。
作為今年聯席會議的輪值省份,對於有着430公里淮河流域的安徽來説,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數據顯示,淮河生態經濟帶涉及安徽省8市,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佔全省的51.1%和58.8%。
今年以來,在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引領推動下,安徽沿淮8市經濟克服疫情、汛情影響,快速觸底反彈,前三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7%,高於全省0.2個百分點。
“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大戰略的牽引下,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努力把淮河流域打造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之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在聯席會上的發言擲地有聲。
蚌埠產的生物基產品。
患也淮河興也淮河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歷史上淮河水患嚴重,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
70多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愈發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今年7月,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王家壩閘時隔13年再次開閘泄洪。汛情期間,淮河無一人因洪傷亡。
地處南北分界線的淮河,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淮河總長千餘公里,但總落差僅兩百餘米。緩流速慢的河水,浸潤着兩岸的土地。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介紹,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量,承載了大約13.6%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好淮河生態經濟帶是加快沿淮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推動淮河經濟帶發展,淮河水利委員會責無旁貸。”肖幼表示,將充分發揮流域機構作用,全面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並進一步完善流域重要河道岸線保護、加強沿淮河湖監管,還兩岸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如今的淮河兩岸,對外開放平台創新升級,陸海內聯動、東西向互補格局業已形成。
在蚌埠,超薄電子觸控玻璃連續刷新世界紀錄,中國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產品在蚌埠下線;在淮北,千億陶鋁新材料產業正呼之欲出。
此外,泰州市興化市、姜堰區,淮安市淮安區申報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併成功獲獲批。信陽市建立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項目儲備庫。
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准,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標誌着淮河流域沿線城市發展迎來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政策東風,也為沿淮各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描繪高質量發展的“工筆畫”
湯湯淮河,源於桐柏。匯百川兮奔流大海,越千里兮橫跨中原。
淮河生態經濟帶,正在全國發展版圖上,描繪着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筆畫”。
以人為本,民生為重,是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年多來,5省29市(縣)聯手推出一批民生“小確幸”項目,共同構築起淮河兩岸的“幸福圈”。
作為首提首推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淮安與沿淮兄弟城市一道,成功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對於加強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迎來‘十四五’,將依託淮河通江達海優勢,促進沿淮城市全面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在淮安市市長陳之常的心裏,早已有了思路。
疫情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組織7000多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副省長趙海山看來,這是淮河生態經濟帶應急管理、聯合處置的最好體現。
作為一項覆蓋5省25市4縣的省際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完善的合作機制是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落地開花的關鍵。
其中,生態保護聯動機制在淮河流域不斷被完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成功申遺,江淮生態大走廊、洪澤湖生態環境保護、明清黃河故道及隋唐大運河生態保育帶、沂沭泗河生態走廊等建設工程有序推進,蘇魯豫皖交接地區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逐步建立……
“不斷優化協調機制,強化政策對接,加大合作力度,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尋求解決,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推動落實。”在安徽省常務副省長鄧向陽看來,必須統籌好上下游、左右岸關係,統一規劃、有序建設。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跨區域的環保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共護“一河清水向東流”。
淮河生態經濟帶既是自上而下的要求,亦是自下而上的期盼。“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淮,刻在了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上,亦將流傳在綿延不絕的淮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