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母愛是一種最無私的愛,最無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露,灑落在我們的心田,雖然悄然無聲息,卻滋潤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摘自網絡語錄
首卷語
對於孩子來説,父母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榜樣。而對於父母來説,孩子也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所以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上面也是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不管是父母在生活中做什麼説什麼,孩子們都會照着學照着做。
當然好的行為和性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如果父母把一些生活上不好的行為和話語帶到孩子的生活中,那麼還是未來的路程就容易走向滑坡階段。
心理學家常説,生命早期的養育,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説絕大多數心理問題,以及人際關係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在那裏找到根源。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進而影響他成年之後的成長和發展的。今天我們就從父母常説的“三句話”入手,通過這“三句話”我們來分析一下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1、乖,你要聽話
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會給我們説:“乖,聽話”,不過從事心理學工作久了,接觸到各種案例多了,就會逐漸發現,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試圖控制他,讓他服從於父母這個權威。至少當父母這樣説的時候,就沒有準備耐心地聽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想法。
所以這句話雖然“簡單粗暴”,能快速見效,能給父母省心,但它遏制了一個生命表達的慾望和成長的空需求。
俯下身來,耐心地聽孩子表達,引導他説出自己的想法,這不容易,不簡單。所以大多數父母就選擇了“你要聽話”,一言以蔽之,省時省事。
特別是如果父母控制慾比較強一些,那這個“聽話式的養育”會更加嚴重,那麼這樣成長起來的就孩子很難有自己的主見,很難有創造力和活力。
因為主見、創造力和活力最先開始都是“不聽話”的,而聽話的孩子,在他們的心路歷程中,自己一直就是一個權威眼裏的乖孩子。
2、你一定要懂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説,懂事或是很深的絕望。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從心理問題的案例來看是這樣的。
那些容易抑鬱的人,那些容易內疚的人,以及那些在人際關係中敏感、不快樂,不願意麻煩別人,凡事都想自己扛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懂事。
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知道,在他們的小時候,他們可能是經歷過若干次“絕望”。比如我的一位來訪者,她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雖然事業很不錯,可是她過得不高興、不快樂,甚至有輕微的抑鬱症。
她家裏有個哥哥,沒有工作,和他的爸爸媽媽在老家縣城裏一起生活,而生活的負擔都靠她,她每一個月都會給家裏寄很多錢。
因為她很懂事,她從不願意向別人開口,麻煩別人。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裏,有太多的記憶,那些記憶中留存着被拒絕,拒絕太多,她便不再伸出雙手,因為她“絕望”了。
她想要一支鉛筆,被媽媽拒絕,説她女孩子用哥哥剩下的就可以,她想上學,爸爸説她需要支持家裏的生活,她得打工,她要懂事,才是好孩子。
3、我是為了你,或者我是為了你好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不會陌生,一般而言,這句話的前面或者後面還會跟上一些內容,比如跟上我們上面講述的內容,例如:你要聽話,我是為你好。
不過今天我還想跟大家談一些另外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付出感。它是當一個人説出“我是為了你”,或者“我是為了你好”之後產生的一種感覺。
在前不久播出的《奇葩説》中,黃執中説在所有的關係中付出感都很傷人,他講了一個例子,一位媽媽一生都在吃魚頭,把魚肉留給孩子,因為她為了孩子才這樣。
可是在臨終的時候,她對旁邊的兒子説,孩子你知道嗎?其實我不喜歡吃魚頭,我喜歡吃魚肉,媽媽是為了你們能吃上魚肉才委屈自己。
黃執中説小時候他覺得那位媽媽非常了不起,非常偉大,可是現在他覺得那個兒子得多痛苦,因為那個兒子得多內疚。
這就是其中一方覺得委屈自己,另一方不由得產生內疚。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付出感產生道德優越感,使得對方產生內疚感。
在所有的關係中,一旦一方有付出感,就會開始積攢自己的道德優越感,道德優越感越高,就越想着兑現,即你的報答我,而這樣的關係中,愛被淹沒了。
結語
世界上大多數的愛是為了在一起,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創造分離,是為了滋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活力,有創造力的,獨立的他,然後目送他展翅飛翔,去創造屬於他的世界!
願以上論述能給為人父母的你,或者終將為人父母的你帶來一點點參考,也願你能養育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自己生命力的孩子。
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願,而非如我所願,愛就是我愛你本身,並不是你能變成我想象中的樣子,或者你會報答我,我才愛你。
今日話題:
大家認為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摧毀一個人呢?
歡迎讀者朋友們踴躍分享。
作者|如來情叔
編輯|如來情叔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人際關係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