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晉南夫婦居住一百年四合院,磚雕精美曾是豪宅,住下時沒掏一分錢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綜合


近年來,一系列保護古村落的行動,使得很多深藏在民間不為人知的村子,慢慢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晉南山區很多偏僻的古村落,也一批一批地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走進這些村子,經常會看到時代不一、風格各異的房屋建築。這些房屋有的是祖上傳下的,也有白手起家自己蓋的,還有是在特殊年代分配的。人們在這些老宅中居住和生活,不斷修繕更新,讓它們成了農耕生活的活化石。

今年70歲的吳反修是晉南一個小山村裏的居民,他所在的村子藏身在中條山下的一條土梁之上,從縣城出發需要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我們村裏原有60多座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四合院,現在只有10來座保存完好。”吳大叔説,不少老院子因年久失修破敗了,還有一些翻新重建了。圖為吳大叔在自家的院子裏給筆者介紹情況。

吳大叔目前居住的院子就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四合院。院子由兩座二層的建築組成,一座是正房,另一座是門樓加兩間房的偏屋。正房在8年前翻修過,偏屋在3年前進行了加固,房頂加裝了防漏的彩鋼瓦,但仍舊保持原來的結構,沒有破壞。圖為吳大叔家古樸的院門。

吳大叔説,他的祖上來自河南,當年逃荒時逃到了晉南,就在這個山村落了户,“説起我家這個院子,還有一個故事。1945年土改時,村裏要把地主家的房子分給窮苦人,可沒人敢要,怕土匪來了搶東西。因為1917年的時候,一股土匪進村殺過人,所以村民都怕住好房子被土匪盯上。我父親當時是村裏的幹部,就帶頭要了這座村裏最好的院子,村裏的土改才得以順利進行。”圖為吳大叔家院門兩側的精美磚雕。

住在沒掏一分錢的大房子裏,生活便利了很多,但也提心吊膽了一陣子,解放後,土匪徹底消失了,吳大叔一家人才放下心來。他説,2012年翻修正房時,看到大梁脊板上寫着“民國3年重修”的字樣,同時還有翻修工匠的名字,一個姓李一個姓王,“從各種跡象看來,這房子是道光年間建的,當時是花費了一番功夫和心力的,用的都是一人合抱不住的粗松木,全部榫卯結構。”圖為吳大叔翻修時用角鋼固定的房屋大梁。

“後來,偏屋有些漏雨,我想着這是老建築,沒敢拆動,就在房頂上搭建了一層彩鋼瓦。以前的房子都是先用木頭搭架,之後才開始砌牆,所以非常穩固,可比現在磚塊、水泥板結構的強多了。”吳大叔説,雖然夏天特別熱,但一到房子裏頓時就涼爽起來。圖為在老屋頂上加蓋一層彩鋼瓦的老宅院。

現在,這個院子裏就吳大叔和老伴兩個人居住。吳大叔的老伴姓董,和他同歲,二人21歲結婚,育有一兒一女,孩子們目前都在西寧工作。吳大叔説,自己的名字一開始並不叫吳反修,而是叫吳學蘇,就是學習蘇聯的意思,“我二十多歲,是個紅衞兵,那個年代流行改名字,我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吳反修。那時候大家都這樣,認為可光榮了,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潮流吧。”圖為坐在老屋內的吳大叔和董大娘。

用手帕扎着頭的董大娘樸實而善談,她看到老伴説起以前的歷史,也揮着手不停地介紹村裏的情況。“年長的老人告訴我們,在戰爭年代,村子可是經歷了血雨腥風呢,當年日本人打到村裏,在村裏蓋炮樓當基地,虐殺當地百姓,我家這個院子就被日本人佔了的。”董大娘介紹説。

“我們現在住的這棟房屋,因為是二層,就被日本人直接奪過去當了炮樓,你看房子二層還有那時候改的瞭望空和射擊孔呢。”聽了董大娘的介紹,筆者圍着房子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二層的外牆兩側上,分別有着已經被磚頭堵死的四個小窗般的方孔。

去年,村子因為明清古建築保留較多,且歷史悠久,入選了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到村裏看明清四合院的人越來越多,而吳大叔家是遊客必到之處。“在村裏10來座保存不錯的院子中,我家仍舊是最好的一個,我們特別歡迎人們來看。”吳大叔説,這座村裏分的院子,在他手裏能夠保存下來並得到人們的認可,他感覺很自豪,“人們都説這些房子是財富,我和老伴商量了,會一直住在這裏,守護着它,不讓它破敗下去。”【大河鄉土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