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聽到人們説,做人就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這樣才活得灑脱,只有一個人懂得取捨了,離生命的真諦也就更近了。
每個人窮極一生或多或少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追求,只不過人生目標不同,追求的方向和東西也不同。
有人在意身外之物,比如金錢,權利,地位,即使自己做過諸多的努力,也全是為了擁有這些而付出。
這類人也許是聰明的,因為不聰明的話不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更不會站在高於常人的高度去俯視還在為了生計打拼的人。
但是這類人也更容易陷入迷茫當中,因為財富是無止境的,當所擁有的達到了一定的數額後,於TA們而言,再繼續拼搏的理由似乎沒那麼有吸引力了。
有人在意名聲,錢財等都視為低俗之物,只有好的名聲才足以證明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和價值,才更能證明自己來過這個世界所獲得的成功。
可是名聲真的有了,自己卻又不快樂了,因為他會在獲得一個好名聲的同時,也失去了肆意快樂的權利。
上面這些人其實都是一種人,那就是注重外在的奢,而忽略了內在的豐盈才是最重要的。殊不知,人生最高的境界,不過是“外簡內奢,隨心生活”八個字。
我們的人生應該明白,所謂的人生履歷,就是要嚐遍各種味道,不管是甜的,還是苦的,都有個中滋味,若是酸甜苦辣不嚐遍了,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人生中的得與失,也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有得必有失,所謂的得意和失意不過是一種人生中的平衡,更是生命所體現出來的公平。
外在的簡單
斷舍離,這個詞被很多年輕人認可,因為不僅能讓我們的生活空間變大,而且通過正確的取捨還能磨鍊我們對生活的乾脆態度。
有些人的家裏其實空間很大,但是擺滿了瑣碎之物,即使有些物品放在那裏落滿了灰塵,好久都用不到一次,卻依然佔着空間位置。
所以在其中生活的人會覺得雜亂無章,每次尋找東西都會找上半天,最後東西沒找到,還生了一肚子悶氣。
而有些人的生活空間其實很有限,可是看上去卻乾淨利落,整潔不説,至簡的利落讓人看了就覺得舒服。
有人會説,東西多了總比少了好,萬一哪天就能用到呢?但其實這種思想就是選擇困難的一種表現。
太過於繁雜的物品是會令人精神分散的,當面臨選擇的時候更會出現困擾,所以外在的複雜其實一點不利於人生的規劃,因為把有限的時間都浪費在了沒必要的選擇上。
而極簡主義不同,我們在學會放棄那些沒用的東西時,其實也學會了如何正確的取捨,外在的簡單更有利於我們堅定自己的內心,會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當然,周圍的環境和空間簡單利落了,我們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這樣一算,是不是更划算了呢?
內在的豐盈
所謂的“外簡內奢”,不光是外在的簡單重要,內在的豐盈同樣重要,當我們扔掉了那些無用的東西之後,也就是扔掉了無謂的憂愁和煩惱,所以我們的內心就留出來了更多的地方來盛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外在的美也許真的美,但遠沒有內在的豐盈而來得更吸引人。
當一個人的內在充實了起來後,TA不會輕易被外在的繁瑣所拖累,而是懂得卸重前行,只有卸下思想的包袱,才會腳步更加輕盈。
我們都説,看一個人是否有靈魂,看TA的內心就足以,而一個人的內在通過其談吐,待人接物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等都能彰顯一二。
如果這個人內心荒蕪,那麼體現在精神面貌上也會是蒼白的,讓人與之相處時倍感無趣,既不能滋養別人,也不能提升自己。
想要充實自己的內在,其實方法很簡單,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那就多出去走走,見識更多的風土人情,看到更多的美麗風景,認識更多的人。
眼界開拓了,為人處世的能力變得更加遊刃有餘,看到那些有靈氣的花花草草,也會品出別樣的智慧。
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那麼多看些書也是好的,書中的“黃金屋”和“顏如玉”並不是空穴來風,書中的精神食糧也自會給我們帶來富足和安定。
對待生活的隨意
當我們簡化了外在,豐盈了內心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中沒有越不過去的坎,更沒有不能釋懷的過去。
杭州的靈隱寺有一副對聯很是經典,“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真心覺得有緣能看到這副對聯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因為得到了點化。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人生在世,求的不過是一種圓滿,為什麼“半稱心”還滿足?豈不是太虧了?
我們不妨換一種想法,求圓滿的心可以有,但是也要有能接受“半稱心”的心態和胸懷,這樣也許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很喜歡楊絳先生的書,還記得她曾説過: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願以償。
如願以償,對每個人來説都是莫大的欣喜,但是如果沒有得到圓滿,也莫要強求,這種對待生活的隨意態度不是敷衍和消極,而是讓自己擁有一顆知足常樂的心。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當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會少了一些偏執的心理,也會給自己休息片刻的機會,這樣再繼續上路前行的時候,就會覺得精力充沛,鬥志昂揚。
當真正放鬆下來,泰然處之的時候,我們更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的美好竟然這麼多,原來曾經放不下的也都隨風消散了。
所以,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用温暖自己的力量帶動自己和身邊的人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