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11月23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大學領導警告,我們需要中國甚於中國需要我們 學者們指出,與中國開展研究合作的益處遠遠大於挑戰,如果澳大利亞讓外國勢力的干涉矇蔽了視線,錯過機會,將成為主要的失敗者。
日前在“澳中高等教育關係的未來”論壇上,學者們指出,外國勢力影響、與疫情相關的封鎖措施以及“雙邊政府關係破裂”已阻礙(澳中)科學合作。而以往的合作使中國在出版科學刊物方面成為澳大利亞的一流夥伴。
昆士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斯科特·謝波德表示:“可以這麼説,我們需要中國甚於中國需要我們。”“澳中之間有些敏感研究領域。中國有,我們也有。但處理這個問題的合理、適度的方式就是好好進行管理。”
“我們需要警惕地緣政治緊張和外國勢力干涉的寒蟬效應”,墨爾本大學副校長邁克爾·韋斯利説,氣候變化、大疫病、資源短缺等挑戰,已超出任何一個國家(單獨)的研究能力。悉尼大學與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繪製新冠病毒基因圖譜,就是“澳中研究合作造福人類的典型例子”。
澳八校聯盟首席執行官維基·湯姆森,則舉了昆士蘭大學免疫學家與中國同行合作研製疫苗的例子,該疫苗使導致宮頸癌的病毒傳播降低約90%。當中國依然是澳大利亞的最佳合作伙伴時,產出了比與美英合作更多的科學成果。澳大利亞承擔不起失去中國這麼大體量的研究夥伴。中國將GDP的6%投入研發,其中基礎研究約佔8%,這讓西方相形見絀。
中國已成為(全球)“科學外交”領域“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有400多名中國科學家在與科技相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中任職,其中很多人任主席或副主席。謝波德説:“若再考慮到中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等機構中的影響以及中國科學院的深度和廣度,這就是你應該接觸中國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作者約翰·羅斯,陳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