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作為世界灣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中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決策吸引世界目光。國際觀察人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逢其時,順乎大勢。其體量之大、規劃之遠、地緣之利、產業之新、機遇之廣,堪稱世界灣區經濟海洋中的“後浪”,在融通資源、推動創新、增進共贏等多方面前景光明,未來可期。
潮起東方大灣興
“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2020年創造經濟總量超11萬億元,這個體量放在世界知名灣區中也十分突出。”在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超大規模,為其躋身世界級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大灣區發展的總規劃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落實進程備受矚目。兩年多來,230多部相關政策文件陸續出台,勾畫出日益密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數據流,令國際人士感慨其大手筆、高效率。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學家梁國勇指出,將珠三角活力城市羣與港澳兩大國際化城市納入同一規劃和架構,利於有機整合區內科技創新、製造業、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會產生巨大協同效應,相關政策支持也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摩爾商學院國際商務教授李卅立説,大灣區是周邊國家連接中國市場的重要樞紐,又適逢《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即將生效的時代機遇,其正面疊加效應,無疑利好區域夥伴深化合作共贏。
乘風“後浪”逐潮頭
縱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地理位置優越、人口規模凸顯、產業集羣出眾、經濟權重突出”是主要灣區的必備條件,粵港澳大灣區在這些方面得天獨厚。
紐約灣區勝在金融服務,是國際金融重要樞紐所在地,其橫跨紐約、新澤西等州31個縣,有大約2300萬人口,對美國經濟的貢獻超過10%。
舊金山灣區成於科技創新,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匯聚大量高素質人才和新技術,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全球科創中心。這一灣區涵蓋周邊9個縣,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接近1萬億美元,在三大灣區中人均GDP最高。
東京灣區精於技術產業,是日本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心臟地帶。東京灣區涉及的東京都及周邊7縣,面積佔日本國土的9.6%,匯聚大約三分之一的全國人口,名義GDP佔比約40%。
韓國京畿大學教授劉子陽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面積分別是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的1.5倍和近3倍,GDP總量依據當前增速有望在5至10年內成為第一。大灣區城市功能非常互補,產業結構平衡,三大灣區所代表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和技術產業,可以分別在香港、深圳和廣州找到縮影。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説,兼備紐約灣區的金融優勢和舊金山灣區的科創優勢,“這是粵港澳大灣區了不起的一點”。畢馬威中國香港區資本市場發展主管李令德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比肩全球其他灣區的優勢,還聚合了研發、製造、物流、融資等要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完善的營商環境。
奮楫揚帆正當時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引領下,兼具世界級城市羣的共性和自身獨特優勢的大灣區互聯互通不斷完善,融合發展日益深化。大灣區有着大未來。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前景良好,在源頭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值得期待。
李卅立認為,從地理位置上看粵港澳大灣區有着和RCEP成員國連接最方便的港口,可以更好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胡逸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背靠中國龐大的資源以及市場,面向東亞和東南亞,有望成為RCEP區域重要的金融與創新樞紐。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者顧清揚指出,將大灣區建設成為“雙循環”格局的交匯點,使其成為國內循環的發動機和國際循環的推進器,未來前景可期。
(據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