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9月6日發表題為《美國失敗的深層原因》的文章稱,“誤判歷史”致美國犯下重錯。作者是三浦俊章。全文摘編如下:
2001年的“9·11”襲擊事件即將迎來20週年。在阿富汗,塔利班已經佔領首都喀布爾。也就是説,當年因涉嫌窩藏恐怖襲擊主謀本·拉丹被美國推翻的塔利班重新崛起。
這20年到底算什麼呢?美國的政策究竟在哪裏出了錯?人們總是按照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向解讀歷史,只看自己想看的事情,從中吸取所謂失敗的教訓。這就是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失敗的原點。
有觀點認為,首先應當關注到的是導致恐襲的根源——貧困和貧富分化,瞭解它們產生仇恨的原因。
悼念遇難者的花瓣飄零在“9·11”紀念廣場的紀念池旁 新華社記者李睿攝
社會學者羅伯特·貝拉表示:“與恐怖主義的戰爭同與毒品和貧困的戰爭一樣,沒有終點。憑藉軍事實力戰勝恐怖主義沒有先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報復,而是通過談判將對手納入和平進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也就無法徹底摧毀恐怖主義。”
但是美國總統固執地要與敵人開戰,而且強迫各國站隊,“是站在恐怖主義一邊還是站在我們這一邊”。跨國恐怖組織並非擁有戰前日本那種軍事實力的國家主體。組織結構鬆散,也不是會承認自己失敗的政府。究竟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反恐戰爭才算是結束了呢?美國就此走上了迷途。
塔利班政府垮台後一年多的時間,美國又將戰線延長到了伊拉克,犯下了更加致命的錯誤。
美國政府的高層們説,戰後的日本就是伊拉克的樣板。他們的理由是,既然日本在美國佔領下實現了所謂“重生”,那麼伊拉克的改造也是有可能的。
熟悉日本佔領史的美國曆史學家約翰·道爾教授提出了反對意見:“這是對歷史的誤用。因為發動戰爭的是日本,日本人也認可美國的佔領是正當的。在伊拉克,發動戰爭的是美國,而且作為開戰理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有找到。周密的佔領計劃、充分發揮現有政治秩序和官僚制度的作用、市民社會的傳統等等,美國得以在佔領日本後取得成功的所有這些條件都是伊拉克所欠缺的。”
為什麼出現這種“歷史的誤用”呢?
第一,美國堅信自己是“理想之國”,可以説這是容易以善惡二元論理解國際關係的美國人特有的世界觀。第二,冷戰後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確有資本憑藉實力“改造”世界。
前總統小布什無疑加劇了這兩種趨勢。作為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這位總統堅信反恐戰爭屬於正邪之戰,確信美國的國力足以改變世界。出發點的巨大錯誤加劇了後繼政府的負擔。
前總統奧巴馬雖然對伊拉克戰爭持批評態度,但卻肯定了推翻塔利班政權的阿富汗戰爭。2011年美國特種部隊擊斃本·拉丹後也曾計劃從阿富汗撤離美軍,但因當地政局動盪而放棄。
前總統特朗普雖然加強了對塔利班的空襲,但戰果乏善可陳。奉行“美國優先”的他在去年2月與塔利班達成協議,美軍將分階段撤離。拜登也沒有改變撤軍這一既定方針。
美國不能在破壞了地區秩序後就這麼一走了之,必須肩負起為全球反恐作貢獻的責任。
如何在不單純依賴軍事實力的情況下剷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如何構建國際合作的網絡?這一次必須汲取歷史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