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雨水雨水我問你
今日進入節氣雨水。雨水除表示從天而降外,你看左右各兩點成四點水,還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個節氣,天氣逐漸回暖,下雨的日子會多了,降水增多温差不定。
人和自然界都需要風調雨順,年景喜盈,五穀豐登。閩南語中“雨”的名詞有:雨衫(雨衣)、雨幔(沒袖子披在身上)、雨笠(竹帽)等,有言道:雨披遮雨佫遮日。雨的態勢有:落雨、歇雨、走雨,還有“青狂雨、風甲雨、雷甲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説,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都説春雨貴如油,意思是説春天萬物萌發,需要雨水的滋潤,此時下雨就是及時雨。播下的種子,得到雨水的滋潤,才會春生夏長,不會錯過農時。雨水,在冬天下得再多,也沒有在春天下得有用,這順應了春節生髮的自然規律。
“雨水”是時間的樣子。草木枯榮,大雁南北,燕子來去,它們都是時間的牽掛。雨水三候,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水獺捕魚後,會將魚整齊的擺放在岸上,如同祭祀。鴻雁飛回北方,草木感知氣温回暖而抽出嫩芽,大地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節氣過後,南方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春耕。田間的作物在此時都渴望一場雨水的洗禮,來促進自我的生長。泉州有俗諺:”雨水驚蟄寒,芒種水田滿。”“雨水陰寒,春季勿會旱”,還有俗諺道,“雷響雨水後,晚春陰雨報”,都説明雨水對閩南一帶農業種植的重要性。諺語還有:“雨來天燒酒天”、“雨澹水滴否出門”、“雷拍蟄落卌九日雨”、“風寒雨落正、二月”、“雨若落噲透,農業好計較”以及歇後語:“破雨傘——激骨;“中山路落雨——好癖”。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大,應隨時關注天氣變化,合理着裝,不要過早地脱掉棉毛衣,適當“春捂”,以防感冒。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是養生的好時機,中醫認為,雨水時節,人體陽氣升發,陽氣升發主要對應人的肝,且與脾臟關係密切。因此,雨水節氣養生保健最關鍵的是調養好脾胃,使肝氣舒暢條達,人體才能氣血和暢。
飲食上宜多食養肝補脾的食物,如山藥、芋頭、薏仁、小米、綠葉菜、豬肝等。雨水轉暖風多物燥,早晚較冷,飲食上應少酸多甜,可選擇韭菜、百合、山藥、荸薺等。宜吃甜,少吃酸。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孫思邈説:“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可選擇韭菜、百合、茼蒿、薺菜、山藥、春筍、蘿蔔、甘蔗等。
少油膩,萬物生髮的季節,肝木生髮太過,克傷脾土。風多物燥,常出現皮膚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宜食粥,建議用芡實、蓮子、山藥煮粥以健脾利濕,容易消化,配合一些藥物,有滋補、補脾潤胃的作用。也可食蜂蜜、大棗。還要多吃綠葉菜、甘蔗等多汁蔬果來潤養胃氣。
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生活上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這樣可幫助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
雨水時節,願大家踏着春天的節奏走,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順應天地生髮之氣去生活做事。風雨與花草樹木形成的聲音,是最富於自然意境的。
雨,一年四季都會下,如果是雨絲細密而緊,那是春雨。空氣濕潤的雨天, 是古人公認的最佳焚香環境。聽雨則易心安, 心安則易入眠,淅淅瀝瀝的雨聲,是最好的安眠曲。古代文人多有聽雨的生活習好,孫克弘《銷閒清課圖》載:“人事不擾,坐聽雨聲,北窗微風,涼颸時襲,於此悠然入莊周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