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在這部雜劇中,竇娥被塑造成了一個善良但是又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是一個堅守舊禮教,信守女德的人,但是他卻被人陷害,被官府嚴刑拷打,在刑場上,她發出了對整個黑暗現實的控訴,這也是整部作品中的高潮部分。
竇娥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自己的家人當做童養媳賣了出去,她嫁過去沒有幾年,她的丈夫就死了,她成了一位寡婦,和自己的婆婆生活在一起,但是她的婆婆卻被一個地道的無賴張驢兒誣陷,蹲進了大牢。竇娥是一個善良的女子,她自然不能坐視自己的婆婆坐牢而不管,所以她就為自己的婆婆頂罪,最後她伸冤失敗,死在了法場上。
竇娥在法場上心有不甘,她才知道自己所處的社會是多麼地黑暗,於是她就説出了三個帶有詛咒性質的話,如果自己是清白的,那就讓:鮮血灑在白練間,六月雪滿階前,楚州大旱三年。
其中,鮮血濺在白練上,六月飛起漫天雪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她可以告訴世人自己被冤枉了的一種手段
。但是,竇娥為什麼還要許下讓自己生活的楚州大旱三年這樣“損人不利己”的諾言呢?竇娥也是貧苦老百姓出身,她難道不知道三年大旱對一個農民來説意味着什麼麼?
在這裏竇娥許下的三年大旱的詛咒,除了和“血灑白練”,“六月飛雪”一樣,都是自己的冤屈和憤怒的一種高強度的表達,可以引起官府們,甚至官府的上級的重視,讓他們重新來審視自己的案子,還可以在不經意間寫出自己對那個冷漠的社會的控告,也就是説,竇娥並不是只對官府不滿意,而且她還對和自己同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那些冷漠無情,甚至對她落井下石的老百姓們的控訴。
關漢卿這麼寫就讓《竇娥冤》不僅具備了戲劇的效果,還讓它具備了一種“批判現實主義”的力度和廣度。
最後,竇娥的父親回來為自己的女兒洗刷了冤屈,也就是在她得以洗刷冤屈的那一天,大旱三年的楚州下起了一場傾盆大雨,正義和甘霖共同時降臨人間,這樣的戲劇效果也更加強烈。
關漢卿是中國歷史上的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也被人們稱為“曲聖”,他的創作功力在這部《竇娥冤》中得以完全地體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