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0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暴露了什麼問題?

每年40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暴露了什麼問題?

在世人的一般印象中,印度是一個在自由貿易戰略上相對謹慎、消極乃至落後的國家。譬如,2020年以來印度頻繁對中國出口商品啓動反傾銷調查,鋼鐵、陶瓷、藥品、化學品、紡織品等等各類進口商品都被印度強行加收費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印度還有這樣不為人知的一面……

每年40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暴露了什麼問題?

972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

那就是印度是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的主力之一。

自20世紀90年代印度開啓自由化改革以來,印度已經簽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數量就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三。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9月,印度參與的FTA高達42個,僅次於ADB成員國中的中國(47個)和新加坡(43個),甚至高於韓國(41)和日本(32個)。其FTA對象,除了南亞、東南亞等周邊的發展中經濟體之外,也不乏韓國、日本、歐盟、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身影。

更為顯著的是,在印度的政策文件中,該國頻頻強調要實現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佔據“領導地位”的目標,將自身定位為一個“自信而崛起的力量”。

但諷刺的是,印度卻是使用貿易保護手段最多的國家之一。自1995年至2019年這24年內,印度一共發起972次反傾銷調查,位居全球榜首,平均維持在每年40次左右。其中,對華啓動調查232次,在該國反傾銷調查名單上成為加收費用的“重點對象”。

每年40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暴露了什麼問題?

據瞭望智庫指出,印度這種貿易保護手段幾個明顯特徵,一是印度主要調查對象集中在東亞地區,且多為發展中國家,針對發達國家次數少。二是該國反傾銷針對的產品種類集中,主要為化學品、紡織品。也就是説,印度這招專門用來針對其最大競爭對手、以及專挑經濟實力不如它的軟柿子來捏。

每年40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暴露了什麼問題?

追求自由貿易化的印度,為何鍾情此招?

令人疑惑的是,追求貿易自由化的印度,為何如此鍾情這一招呢?這明顯和該國高調的FTA戰略有所相悖,這是怎麼回事?

首先,從“理想”的角度來看,印度這個國家“大國情結” 濃厚,這也映射到FTA戰略上要敢為人先、力爭上游。

要知道印度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主張“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因此成為“一流國家”的思想根植於之後幾乎每一個印度領導人的意識中,其FTA戰略也要與之相配合,謀求與更多地區的國家發展。

簡而言之,印度提出的雄心勃勃的FTA戰略以“立足南亞—進軍東南亞—融入亞太—走向世界”為指導路線,究其根本只是謀求大國地位、展示大國形象的一種手段。

其次,從“現實”的情況來講,印度沒有一個強大的製造業體系,該國產品就像“温室裏的花朵”難以抵禦外界的狂風暴雨。

由於印度交通基礎設施落後且成本高昂、難以穩定供應的電力、勞動生產率低下、銀行不願為工業活動提供貸款支持、行業腐敗等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嚴重製約印度製造業發展,導致印度商品國際競爭力始終無法提升。同時,這也是印度退出RCEP的主要原因。

所以印度為了保護本國製造業,頻頻限制對本國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工業品,如輪胎、鋼鐵等的進口,這就造成印度既有的FTA,不但關税減讓水平較低,而且存在大量的例外產品。因此印度的FTA也被戲稱為“瑞士乾酪式的協定”,即是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説。

而且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雖説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但是其勞動生產率遠低於中國等國家。印度62%的人口處於工作年齡;然而,其中只有約4.7%具有所需技能。韓國、日本、中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為96%、80%和24%。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的製造業面臨着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只得頻繁發起反傾銷以解燃眉之急。即便如此,疫情加速蔓延的印度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還是愈發遼闊。

文 | 李澤鈈 題 | 黃紫鎵 圖 | 饒建寧 審 | 程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1 字。

轉載請註明: 每年40次,印度成世界貿易“加費大王”!暴露了什麼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