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8月27日訊(記者李玉瑩)中央氣象台8月25日發佈消息説,31日起,南方大部高温消退,高温過程基本結束。有網友感慨:“終於熬到頭了。”今年高温之強烈,不少人都有直觀的感受。長江日報記者梳理2014年以來的《中國氣候公報》發現,已連續6年出現“極端高温事件偏多”表述。

1961年來最強高温

水龍頭裏流出的水是燙的

李靜平在重慶生活了15年,第一次經歷這麼難熬的夏天,水龍頭裏流出的水是燙的,不怎麼吃雪糕的他今年吃的異常多,去做防疫志願者,胳膊也被曬傷了。

中央氣象台發佈的消息説,南方此次經歷的大範圍持久高温天氣,是1961年以來我國最強的高温熱浪事件。高温天氣範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強,都是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

截至8月27日,中央氣象台已連續38天發佈高温預警。截至8月23日,連續12天發佈高温紅色預警。

在川渝地區,2022年的夏天無疑是最難熬的。

7月以來的持續高温晴熱,創下重慶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極端連晴高温天氣。重慶有多熱?中央氣象台發佈的消息説:重慶是全國高温的“心臟”,而北碚是“心臟中的心臟”,幾乎天天都是40℃以上。嘉陵江本逢汛期,卻已幹到河牀裸露。

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蘭庭安發來的照片,焦黃的竹子(左)與乾枯的紅苕(右)。

今年也是四川瀘州瀘縣村民蘭庭安經歷過的最熱、最乾旱的夏天。半個月前,蘭庭安剛收割了春玉米,對於另外一畝多地的秋玉米,她嘆了口氣説道:“苗子全部乾死,可能顆粒無收了。柑子也被曬死了,紅苕就更別提了,一點嫩葉子都沒有,全部枯萎了,更惱火。”

蘭庭安最近不怎麼去地裏了。“地裏裂了很寬的縫,看了很心酸很難受,十幾畝地,半年的心血就這樣被太陽收走了。”在她發來的一段視頻中,竹子焦黃一片,乾枯變黃的農作物暴曬在炎炎烈日下,腳踩在地裏,發出嘩嘩的清脆聲。

蘭庭安説,他們村裏還算好的,通了自來水,最起碼吃水沒問題,周圍有些地方吃水都困難,都是消防救援隊運水過去。她曾擔心過用電安全,因為前段時間外面的變壓器超負荷運轉,一下子就燃起來了,火光好大。“空調已經吹壞了一台,不開空調日子都不知道怎麼過。”

8月13日,湖北竹山高温44.6℃,在2418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中排名第一。當地的一位市民之前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周邊種植的玉米葉子都曬蔫了,有的一捏就碎。

家住武漢市江岸區的楊茜這幾天算了一筆賬:今年7月至今,她和合租室友共交了600元電費;去年同一時間段,兩人只交了300元。“前幾年晚上吹風扇就能睡着,但今年不開空調熱得睡不着。”

除了電費,楊茜的另一個感受是“穿短褲的次數明顯比往年多”。楊茜是標準的上班族,每天從家出發走路10多分鐘到地鐵站。“往年夏天為了防曬,穿闊腿長褲多一些,也沒感覺到特別熱,但是今年不一樣,走出空調房,有種喘不過氣來的炙熱感。”8月23日下午武漢突然起風降温,楊茜走出辦公大樓明顯感覺到涼意,“還有點不習慣”。

高温改變了很多人的出行習慣。“我夏天早上一般騎共享單車上班,但今年打車居多。”在上海某互聯網公司上班的張瀟説。

據《解放日報》報道:截至8月23日,上海今年已經歷49個高温日(日最高氣温≥35℃),為上海自187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二多,“史上最多”為1934年的55個高温日。

汛期卻出現了乾旱

長江流域降水60年來最少

水利部統計顯示:截至8月22日,長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積4848萬畝,有340萬人、58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主要分佈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地。

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這是新華社8月22日用無人機在江西鄱陽湖進賢段水域拍攝的“大地之樹”景觀。

8月18日,中央氣象台發佈今年首個氣象乾旱黃色預警。水利部8月17日發佈信息:長江流域降水60年來最少;長江上游來水72年來最少;洞庭湖水位8月4日低於枯水位,這是自1971年以來最早的;鄱陽湖8月6日出現枯水位,這是該湖泊自1951年以來出現最早的枯水位。鄱陽湖因水位持續下降呈現的“大地之樹”的自然景觀,令網友印象深刻。

每年的6月至8月,通常都是我國的主汛期,正值汛期卻為何會出現乾旱?

專家的説法是,今年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使長江全流域持續高温少雨,流域內主要河湖來水明顯偏少,水位顯著偏低,從而出現明顯乾旱的情況。

武漢大學珞珈講座教授、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進此前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今年比較特殊的是高温天氣持續時間長,加重了乾旱的影響,這種情況罕見。

多地旱情會引發糧價、菜價上漲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高温乾旱天氣,對局部地區蔬菜、水果生產會造成影響,全國大部分地方影響不大,一些地區雨水還是偏多的。”

“從整個中國看,受災地區佔比還是較小的,對於秋糧的整體豐收影響不會很明顯,長江流域一些產區或會受到影響。”李國祥説。記者注意到,人民日報8月16日刊發報道《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大部地區長勢好於上年 全年糧食奪取豐收有支撐》,依據是農業農村部的農情調度信息。今年夏天,受高温乾旱困擾的還有歐洲和北美。

歐洲聯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8月22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乾旱或面臨乾旱風險,部分地區旱情自8月以來持續惡化,已影響到內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

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這是8月18日在荷蘭洛比斯拍攝一艘航行在萊茵河中的貨船。受持續乾旱天氣影響,荷蘭境內萊茵河的水位下降至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低點,僅比阿姆斯特丹標準水位高出6.48米。(新華社)

“飢餓石”是前人在遭遇乾旱時放置在河牀中的標記,石上通常刻有年份和警示文字。這些標記石用於提醒後代,如果水位下降、“飢餓石”裸露在外,意味着當地將因乾旱遭遇饑荒。今年以來,無論是意大利最長河流波河還是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都遭遇了歷史性乾旱。隨着水位持續下降,近幾周,易北河、萊茵河、多瑙河等多條河流中都發現了“飢餓石”。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的氣象學家近日警告,2018年的歐洲旱情是過去500年內最嚴重的一次,但今年旱情很可能超過2018年的水平。

“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全國平均高温日數呈上升趨勢

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我國最強高温位居前三位的是哪幾年?中國氣象局近日在回覆長江日報記者網上留言時表示,從高温日數(日最高氣温≥35℃)來看,我國最強高温列前1—3位的年份分別是2022年、2017年、2018年。

長江日報記者查詢2014年以來的《中國氣候公報》發現,如果按照平均高温日數排名來算,前幾名分別是2017年(12.1天)、2021年(12天)、2018年(11.8天)和2019年(11.8天)。2022年夏季以來(6月1日至8月15日),我國平均高温日數已達12.0天。這意味着,我國平均高温日數最多年份主要集中在2017年至2022年。其中,《中國氣候公報》在2016年至2021年連續6年的表述中均出現了“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從中國氣象局發佈的兩張圖表來看,無論是全國平均氣温還是全國平均高温日數,近些年來都呈現波動式上升的趨勢。

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1951—2021年全國平均氣温歷年變化。(中國氣象局)

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1961—2021全國平均高温日數歷年變化。(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候公報》是中國氣象局對中國氣候狀況所作的年度公報,通報過去一年中國氣候狀況、異常氣象事件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2020年中國氣候公報》序言中寫道: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地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序言多了這樣一句話:已嚴重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持續的高温導致用電負荷明顯上升,為緩解用電壓力,今年夏天,全國多地開啓了“節能模式”:上海外灘熄燈;洪崖洞暫停景觀照明;武漢長江燈光秀表演暫停;川渝地區多地廣告照明關閉、景觀燈熄滅、扶梯停運、商場大屏黑屏、地鐵站關燈變暗、公共充電樁暫停使用、商圈、商場調整營業時間為16:00到21:00……就連寫字樓也限電,中央空調停止製冷。

四川是擁有3962座水電站的水電大省,電力供應80%來自水電。新華社8月24日播發報道顯示:四川各江河流域來水較往年同期偏枯五成以上,水電發電能力鋭減,電力供需嚴重失衡。8月18日起,北京、山西、山東、江蘇等13個省(市)的50台應急發電車陸續抵達四川,投入運行。

在重慶網友拍攝的一段視頻中,多位市民帶娃湧入地鐵站納涼,樓梯上坐滿了人,工作人員貼心準備納涼區和凳子。

中國氣象局發佈的信息稱,我國每年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高温天氣,持續高温會對人體健康、農業生產、水資源等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報》日前援引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等專業機構的研判指出:未來全球絕大部分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將出現更多、更強、更持久的極端高温,而氣候變暖除了將對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等諸多領域帶來不利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體健康。

【編輯:鄧臘秀】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83 字。

轉載請註明: 1961年來最強高温背後,近年“極端高温事件偏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