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小仙在大棚內查看葡萄生長情況。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昆明10月21日電 題:越南歸僑高小仙:金沙江畔的40年“僑事業”
作者 熊佳欣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僑社人居環境優美、產業興旺蓬勃,歸僑僑眷的生活越來越好,為賓川這片金沙江畔的沃土注入‘僑的生命力’。”近日,越南歸僑、“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高小仙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1979年,16歲的高小仙跟隨家人從越南迴到中國,安頓到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的綵鳳華僑農場,開始了新的生活。“當時,國家對我們非常照顧,提供生活方便的連排宿舍,傢俱、火爐、碗筷甚至大米都一應俱全,令人真切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賓川縣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南岸,山川秀麗,氣候温潤。經過歸僑開墾荒地、挖渠飲水,數千畝土地種植了甘蔗、稻穀、小麥、蠶豆、柑橘等農作物。高小仙回憶:“大家每天都起早貪黑,在艱苦條件下勞作,卻因生產粗放收穫並不理想。”
1983年,國家出台政策,土地承包到户,高小仙家分到十餘畝土地種植,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卻也温飽幸福。20世紀90年代初期,高小仙前往文山走親戚時途經昆明等地,同鄉村發展差異巨大的城市生活令他感慨,熱鬧非凡的邊境貿易景象也讓他看到了機會。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與緬甸、老撾、越南山水相連。改革開放以來,雲南與周邊國家的邊境貿易持續、穩定發展。1992年6月,中越邊境河口及中緬邊境瑞麗、畹町成為邊境開放城市,進一步推動雲南邊境貿易快速發展。
在親友的幫助下,高小仙置辦了一輛二手貨車,往返於雲南各州市與瑞麗、河口之間運輸貨物。憑藉越南語優勢,他了解到越南對大蒜、葱頭等農產品有較大需求,而這些正是賓川華僑農場的特產,便開始在當地進行收購出口越南,為歸僑僑眷帶來可觀收入。
“只要僑場需要,我就義不容辭。”2006年,高小仙參與到華僑農場的僑務工作中,這對漢字知之甚少的他來説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翻開高小仙的工作日記,密密麻麻寫滿了越南文,“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鑽研並熟練掌握中文讀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文水平突飛猛進,並以創新模式完成歸僑僑眷危舊房改造。
2010年,綵鳳華僑農場按“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改革要求,成立大龍閣華僑社區,僑社由此迎來了發展新機遇。2012年,帶動僑社增收致富、僑務工作貼心周到的高小仙得到了居民們的充分肯定,當選為大龍閣華僑社區黨總支書記兼居委會主任。他帶領歸僑僑眷在華僑社區實施了道路硬化、環境亮化、飲水改善等工程,社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與此同時,在歸僑僑眷與當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率先在華僑農場生根發芽的一粒粒小葡萄串起了“甜蜜產業鏈”。據統計,2021年,賓川縣葡萄種植面積達16.53萬畝,產值超40億元人民幣,是中國縣級最大的早熟優質鮮食葡萄生產基地,被稱為“南國吐魯番”。
最近,高小仙正在忙着張羅華僑社區的“新事業”——立足“僑文化”的特色旅遊。“我們將持續打造華僑文化旅遊產業鏈,讓更多遊客走進日漸富饒、美麗、和諧的新僑鄉。”高小仙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