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到中年,不得不“慫”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綜合

人的胸懷,都是委屈撐大了。

宮崎駿説:“當一個人步入中年,他就已經成了一頭豬。過了30歲,人生就不再是縱馬奔馳,而是負重登山。”

有人説,成年人的崩潰是寂靜無聲的,有時候內心早已哭得撕心裂肺,表面還要裝作風輕雲淡。

人到中年,早就把人生調成了靜音模式。

導讀:有人説“人到中年,越活越慫,怕老人生病,怕孩子闖禍,怕失業”對此你怎麼看?

人到中年,沒有了年少輕狂,也還不能享受天倫之樂,有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負擔,房貸車貸壓身的焦慮,不敢輕易得罪老闆換工作的顧慮…

於是,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再固執地迎難而上拼個你死我活,而是漸漸地學會和生活達成和解。

甘心向生活認慫,不是認輸了而是學會保全自己比爭名奪利更重要,甘心向他人認慫,不是承認自己軟弱,而是學會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人到中年,軟肋越來越多。

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老人的醫藥費,孩子的補習費……在他們的世界裏,除了變胖和變老,沒有一樣是容易的。

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不要隨便罵年輕人,因為他們可能會毫無顧忌地立馬辭職;但是你可以指責一箇中年人。

這句話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説,可能會當作玩笑,但卻戳中了很多中年人的痛點。

年輕人,年輕氣盛,可以隨時放棄自己的工作,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

可是步入中年,多了很多的羈絆,一份工資是一家人支出來源,要靠這份工資養一家人,靠工資來還房貸車貸,再也沒有了當初説走就走的那份豪氣,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顧慮。

在中年人的生活裏,身體和生活都不再只屬於自己,家中有期待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從某個年紀開始,我們不再希望仗劍走天涯,而是無論再晚都要回家;不再追求刺激的冒險,而是變得小心、惜命。

因為活着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多的意義。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

記得《滾蛋吧!腫瘤君》中,面對絕症始終積極樂觀的女主角熊頓,在母親面前第一次哭到崩潰。

臨終前,她抱着媽媽,聲音不大但特別堅定地説:“媽媽,我知道這件事兒對你們很難,對我也很難,真的對不起。”

其實熊頓也不是害怕死亡,而是真的放心不下。她不忍心讓兩鬢斑白的父母,體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不忍心讓心中最愛的戀人,體驗思念到極致的絕望;更不忍心讓年幼的孩子,獨自承受這個世界的荒誕和虛無。

電影《送我上青雲》中,一位有理想的記者盛男,努力上進,卻突然被診斷出卵巢癌,手術治療費用需要30萬。

絕望之際,同事給她介紹了一個工作,可以掙到30萬:

為一位老闆的父親寫傳記。這位老闆卻是盛男最瞧不起的一個人,於是在談合作時一言不合,盛男當場撕了合同。

但後來,她還是不得不低下頭來道歉,去往雲山寫書。因為對方手裏握着自己的救命錢。

認慫不是承認自己輸了,也不是放棄自己堅持的道德了,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為了活着,為了自己和他人的未來,迫不得已要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妥協。

認慫,是飽經滄桑後的參悟。

人到中年,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耍脾氣,也沒辦法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多了很多生活的經驗,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後,越來越明白什麼才是最珍貴的,所以願意放棄自己的一些傲氣,甚至願意放下自己的自由和尊嚴,和自己和解,向生活妥協。

人到中年,猶如經歷過打磨的石塊,磨平了稜角,不露鋒芒,不動聲色,不發脾氣,尤其是遇到“針尖對麥芒”的事,學會了“認慫”,退避三舍。

收拾起暴脾氣,學會“服軟”。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漸漸明白並不是處處要爭風頭,也逐漸明白了隱忍的好處和必要。

所以在磕磕碰碰中,在大風大浪中學會了一個人處理好人際關係,即便世道漂泊不定,也知道如何站穩自己的腳尖。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説:中年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後來發現激情對中年人是一種浪費,夢想對於中年是一個牌坊,守得住忠烈,還要做好婊子。

原本的依賴和寄託,突然間就變成了負擔,父母在一夜之間變老,孩子在一夜之間長大……人到中年,站直了,別趴下。我們不能倒下,我們不能放棄,我們甚至不能去死。”

人到中年,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但是在職場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的我們,更加能夠分辨什麼是珍貴的,什麼可以捨棄什麼必須要牢牢抓緊。

所以,後來的我們,學會了認慫,我們不僅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在更加努力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