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女兒去看一看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孩子的變化驚人

乘着難得的假期,帶孩子回了趟老家。

因為路途不近,所以我們回老家的次數不多。女兒一年最多也就能與外公外婆聚上兩次,一次只能聚幾天。

帶女兒去看一看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孩子的變化驚人

大概也因為如此,對於媽媽的故鄉,對於媽媽還是個小女孩時成長的地方,她始終保持着一種好奇感,平日裏聽我講多少次也不膩。此外,奇妙的血緣的傳承又讓她對老家始終有着一種親切感。

這次回老家前的一段時間,正是我們親子關係相對比較糟糕的時期。頻繁的衝突、爭吵,我們都有些疲憊。因此對於帶她回老家,心裏多少還有些擔憂。擔心她暴躁、易怒的狀態會嚇到外公外婆,也擔心我到時候按捺不住火氣嚇壞父母。

而讓我決然不曾想到的是,回了老家的孩子,像是突然換了一個版本,簡直是變了個人。

剛到家不久,她便跟着外婆去街上買拖鞋(外婆先前準備的小了)。老家是個小鎮子,滿街都是熟人,所以外婆帶着她出去自然是一路給她介紹。回來後外婆感嘆:“小寶真是長大了,好有禮貌,不論我給介紹誰都大大方方地打招呼。”外婆説這話時滿臉都是欣慰和讚歎,殊不知我心裏卻相當吃驚,畢竟平時在北京,女兒或是因為性格偏內向,或是因為不大注重這方面的禮儀,又或是不願意被勉強,總之碰到熟識的長輩,通常要我們提醒才會或情願或不情願地喊上一聲。

再一個讓我意外的便是吃飯。女兒從小吃飯困難,從前回老家時外婆見她吃得費勁總忍不住要喂她。這一次每一頓女兒居然都是第一個吃完的,而且頓頓能吃完一小碗飯,菜也多少能吃一些。飯桌上,女兒還不吝言辭地使勁讚美外婆,説“外婆做的每一道菜都合我胃口,太好吃了!”外公外婆心裏自然是樂開了花。

因為外公廣交朋友,家裏時常會有客人來坐坐。女兒見了總會熱情地打招呼,甚至很樂意跟陌生的客人聊聊天,舉止有度。客人離開時她也會禮貌地説再見。有一次某位客人來得很早,那會兒女兒剛起牀洗漱完畢,還披散着頭髮。我在客廳招呼客人的功夫,只見她匆匆地從卧室裏走了出來,頭髮竟然自己已經草草梳好了,她是急着出來要跟客人打招呼呢。

學聲樂的女兒有副好嗓子,參加比賽時獲得過不少好成績。平日裏外公在老家沒少給她宣傳,所以小女孩在那個鎮子上竟是“名聲在外”了。客人來的時候,時常會邀請她唱上一曲。原本我以為她會反感或不耐煩,擔心她有不妥的言行。然而事實上她次次都是大大方方地張嘴就唱,給客人們帶去了很多歡樂。一旁的老母親竟覺得小女孩有些小小的陌生。

在老家的幾天裏,她基本上都很聽話。沒有頂嘴,沒有亂髮脾氣。待人接物完全像個很懂事的大孩子。外公外婆時不時地感嘆説她像個大人一樣,覺得孩子性格好,我們覺得也好。

孩子的狀態是我之前完全不曾預料到的,真的是驚喜又驚喜。

沒有人提醒她回老家應該注意些什麼,但是她就是自覺主動地轉換了個狀態。

原來小孩子的頭腦裏其實也有自尊、自愛存在的。在陌生又親切的老家,她很願意給那裏的親人朋友留下美好的印象。

這可不就是母親與孩子關係的常態嗎?——相愛相恨的,哈哈!

這次回老家讓老母親頗有感悟,即便是親為母子,媽媽也並非就是百分百地瞭解孩子,而遺憾的是父母往往習慣了給孩子貼上標籤,然後會根據這個標籤先入為主地決定如何和孩子相處,於是孩子永遠認為父母不瞭解不理解自己,從而導致戰火迭起。或許父母多給孩子們一些空間,沒準兒能發現孩子們的另外一面。

此外,當親子關係略有不妥,或是自我狀態陷入某種難以自拔的僵局時,換個環境,尤其是換個陌生卻又很喜歡的環境,或許能收穫意料之外的驚喜!

帶女兒去看一看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孩子的變化驚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8 字。

轉載請註明: 帶女兒去看一看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孩子的變化驚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