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與“留言”裏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
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2700餘件(套)史料文物……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次達數百萬,留下了海量的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國人對歷史的珍重、對和平的渴望。
2028名觀眾撞響2197次警鐘
“鐺、鐺、鐺……”每天早上八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每天首批入場的12名觀眾分兩組撞響和平大鐘13聲,寓意牢記12月13日、珍愛和平。這已成為紀念館的一項固定儀式。
受疫情影響,今年紀念館共舉行了169場撞鐘儀式,共有2028名觀眾撞響和平大鐘。
來自武漢的肖先生在參加完11月中旬的一次撞鐘儀式後説:“今年我的家鄉武漢受到新冠病毒侵襲,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援助,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這讓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感受到和平年代同胞互助的温暖。撞響和平大鐘的那一刻,我內心很激動。”
“讓觀眾參與撞鐘儀式,是希望他們在這種莊嚴的儀式中有一種體驗感、沉浸感,真正體會‘警鐘長鳴,勿忘國恥’‘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説。
據瞭解,今年是紀念館實施預約免費參觀的第一年。3月21日恢復正常開放後,每天參觀人數控制在8000人以內。截至11月中下旬因公祭日閉館,今年紀念館參觀量超過117萬人次。
實施免費預約參觀後的數據顯示,男性佔比53.1%,女性46.9%,18週歲至35週歲年齡段的參觀者佔到了參觀總量的59.34%。從來源地看,安徽、江蘇、河南三省參觀人次居前三位。此外,境外參觀者超過1000人次。
留言簿高頻詞“銘記”“勿忘”“和平”
紀念館尾廳設有留言區,自2017年12月以來,這裏已經留下了近30萬條來自不同國家參觀者的留言。
今年,開放留言簿的天數只有62天,但仍有20550位參觀者寫下了自己的寄語,這些留言紙張摞起來的高度達1.48米。
紀念館工作人員從中抽樣統計,解析其中4110名觀眾留言發現,高頻詞包括“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涉及2865條留言,佔總數的69.7%。
不少觀眾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愛我的國”“願我的祖國繁榮富強”“我要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願祖國越來越強大”。例如,來自雲南的21歲學生朱敏這樣寫道:“記住歷史,不是去仇恨,而是激勵自己更好地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守護我們的家園,珍惜和捍衞我們想要的和平。”
“從高頻用詞中不難感受到參觀者共同的感悟和心願。很多小孩子還不會寫字,用拼音表達心聲。”工作人員俞月花介紹,這只是紀念館近年來收到的觀眾留言的一小部分。下一步,紀念館將把近30萬條留言數字化,進一步翻譯、分析,最後將整理成卷宗,交由紀念館文物部收藏。
18萬件藏品史料即將實現數字化
302張日軍拍攝的侵華戰爭期間照片底片,日本出版的《南京陷落》《伊藤獨眼少尉首先突入南京光華門》等兒童繪本,以及日軍109師團有關“慰安婦”的軍醫檔案……今年以來,紀念館又徵集了2700餘件(套)新的史料文物。
戰爭的煙雲雖已消散,但歷史不容忘卻。只有敬畏和正視歷史,才能真正擁有和平。2018年,紀念館開始對全館35年收集的約18萬件藏品與史料進行數字化,並對數字化數據進行深度加工。下一步,這些數字化成果將分期分批上傳至南京大屠殺影像檔案數據中心研究資源平台與互聯網平台,以滿足公眾查閲研究之用。
“智慧化、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參觀者直觀瞭解歷史,感受真實,還能讓研究者更加方便地利用史料和建立發散式圖譜,有助於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記憶。”張建軍説,目前史料數字化取得階段性成果,該數據中心平台已通過驗收,將於明年正式上線。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