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口口聲聲“吊打”本田思域的名爵6的銷量僅為思域銷量的四分之一,你會相信麼?吊打思域、能追高鐵,這樣的性能車不足10萬元,居然沒幹過買菜車思域?!
名爵是一個很喜歡“吊打”別人的品牌,名爵6“吊打”思域、名爵6插混版“吊打”過特斯拉的Model3,“宣傳的結果”都是大獲全勝,但在實際市場中卻灰頭土臉。
説到這裏不禁想起網友評價馬保國老師的一句話:嘴上沒輸過,實戰沒贏過。年輕人不講武德的“秉性”,也讓馬保國們露出了馬腳,真是無比滑稽。
作為消費者而言,尤其是首次購車的消費者,是很容易被輿論影響,“各種吊打”有時真的可以博得很高的關注,但轉念一想,另外一台車為什麼被“吊打”,難道不是因為太優秀嗎?所以,我們給出的建議就是:買車就買經常被各種“吊打”的那一台就好了。
為什麼這麼説呢?
在每一款新車投入生產之前,汽車企業都必然要進行一個商品力的設定作為項目的起點輸入——也就是我們經常説的商品企劃階段。
各個汽車企業的市場企劃機構會針對項目開始時,市場上已經有的產品進行產品調研,通過大量的樣本採集去分析目標競品的產品力優勢,然後根據這些產品力優勢,結合自身產品的定位以及收益投資比例等進行測算,然後定義出新一代產品應該有的產品賣點。
對絕大多數的汽車企業,尤其是中國品牌的企業來説,在選擇主競品車型的時候,甚至還會選擇一些更高級別的車型來進行產品力配置的對標。
一般來説,出於成本和收益管理的考慮,一款全面對標標杆產品而打造而來的新車,一定是相較於被對標者有所取捨的,尤其是作為後來者和市場的非標杆者,必然會針對某幾個產品特性進行強化,從而作為一個主要的亮點來與被對標者在未來形成市場化的差異。但全面超越被對標者的情況,基本上是很少出現的。
如果這個被對標者還同時被數家汽車企業作為競品標杆進行對標,那麼這又在無形中增加了大數據的數量,並且不同的汽車企業選取的這個競品標杆的不同細節產品力進行超越和壓制,也就意味着,那個被對標者,一定是有廣泛的用户羣體口碑,與此同時擁有極為均衡的產品力的。
新車上市之後,這個在商品策劃階段就被重點關注的競品車型,也就一定會出現在銷售部門的營銷文案裏,被眾多的大V們拿去做產品對比測評的。
你細想一下,一大批汽車企業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最為科學的手段和大數據的優勢給你做出的選擇,難道會不如幾個車評人嗎?
事實上,市場也確實是按照這個生活小妙招的邏輯發展的——那些在新產品發佈時被“吊打”的最多的車型,反而是越賣越好,反倒是那些動不動就要“施暴”的產品,卻逐漸在銷聲匿跡。
汽車,對大部分人來説是一個“大物件”,消費者不會因為一台車有幾個比較突出的亮點就會衝動地下訂單,他們更看重的是產品均衡性以及用户口碑。花哨的營銷所帶來的無非是給消費者帶去感官上的刺激和短暫的心裏滿足,但過後,消費者一定會迴歸理性。
畢竟,以現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消費水平,汽車還沒有達到可以當做衝動消費物品的屬性的地位。消費者會因為一輛MG6能追高鐵車或者加速比思域快而果斷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數據顯示,1-10月思域銷量193729輛,而名爵6只賣了48897輛——差不多是思域的四分之一。而且,名爵6月均不足5000台的銷量,還是在不斷大幅降價的基礎上得到的。目前,名爵6的終端優惠都在2萬元以上。
再比如,豐田漢蘭達也是被“吊打”名單裏的常客。從2008年開始,隨後陸陸續續登場的中大型SUV,甭管是中國品品牌,還是合資品牌,賣得貴還是賣得便宜,都喜歡“吊打”漢蘭達。過去十多年,要吊打漢蘭達的產品絡繹不絕,甚至有的吊打漢蘭達的產品都已經銷聲匿跡,但漢蘭達依然是那輛漢蘭達。
幾年前,憑着更大的車身尺寸以及大尺寸所帶來的大體量感,加之大眾品牌的加持,上汽大眾的途昂是最被看好的能夠吊打漢蘭達的產品,但最終卻仍然沒能撼動漢蘭達的地位。
即便是在大眾途昂降價4萬+而漢蘭達沒有任何購車優惠的前提下,大眾途昂仍然在銷量沒能幹翻漢蘭達。1-10月豐田漢蘭達銷量77662輛,大眾途昂只賣了61815輛。
至於原因,可以再一次套用前面的商品策劃理論,途昂確實做到了在空間上相較於漢蘭達的全面超越,實現了單一產品力的進步。
但大眾的商品企劃一定忘記了另一個事,在MQB平台上增大車身後的途昂,行駛品質差了很多,尤其是單薄的懸架,即便是在空載的情況下都讓途昂看起來那麼的不堪重負。開起來也確實少了些輕盈和輕快,尤其是低功率兩驅版的途昂,輕快感確實比漢蘭達差了很多。
再比如説,在MPV市場中,別克GL8也是屢屢被“吊打”的車型。尤其是今年以來,上汽大眾推出的MPV威然上市,更是把GL8“吊打”到極致,但半年過去,威然年度累計銷量18433輛,而別克GL8在10月的單月銷量就超過17000輛。
當然,威然畢竟是大眾,大樹底下好乘涼,最多落個“吊打”失敗。而有很多“吊打”別克GL8的MPV都已經不知去向了。
寫在後面:營銷上的“吊打”僅僅是一個話題,一個噱頭而言,絕對不能輕信。我們不知道誰帶起了這個“吊打”的節奏,但就消費者來説,如果你想買一台車,看看誰被“吊打”的次數最多,選擇它就不會錯。至於“吊打”者,就讓他們快活在鍵盤之中好了。
注: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