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海岸遭9級超強地震襲擊,超過18000人的生命被吞噬……
彈指一揮間,離災難發生的那一天,已過去了3654個日夜。如今,大地震留下的傷痕仍未撫平,部分民眾仍難回到曾經的家園。而世界關注的福島核污染,現狀仍讓人揪心。
資料圖:2011年3月11日,“311大地震”發生後,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災區遭受海嘯襲擊後的廢墟。
忘不了的傷痛
老人潛水數百次“尋妻”
伴隨“撲通”一聲,2021年1月中旬,在寒風瑟瑟的宮城縣女川町岸邊,一名64歲的老人身着潛水服,“全副武裝”地跳入大海。
這名老人名叫高松康夫,他潛水並不是出於興趣愛好,而是為了因地震海嘯去世的妻子臨終前,留給他的一則消息。
十年前,“3.11大地震”發生後引發巨型海嘯,一棟棟木製民居如同一個個小積木盒,被海嘯裹挾着前進,大量民眾由此喪命,災區現場如同上演災難片,情形慘不忍睹。
當時,高松正在附近的一所醫院照看岳母,妻子祐子正在當地一家銀行上班,而這家銀行離海岸僅100米!
心急如焚的高橋給妻子打了無數個電話,都無法接通,卻在地震發生半小時後,收到了妻子手機發來的短信:你沒事兒吧?我想回家。
正是因為妻子生前最後的這則短信,高橋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他七年前考取了潛水證。自那時起,他每個月都要跳入大海“尋妻”,累計潛水已超過470次。被問及是如何堅持下來時,高橋表示:“想把妻子帶回家”。
這些年,“3.11大地震”的餘震多次發生,光是5級以上的餘震,就多達90次。而失去親人的傷痛,讓當地災民心理上遭受了巨大“地震”,似乎每一次震動,都在刺痛他們脆弱的神經,讓悲傷往事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資料圖:工人正在福島核電站進行作業。中新社發
躲不掉的核污染
“福島50死士”現狀令人唏噓
地震後的海嘯,使得建造於福島海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遭海水漫灌,從而發生大爆炸,導致核物質泄漏,大量民眾匆匆撤離。一夜間,周邊地區淪為“鬼城”。
而在“鬼城”核心區域——福島第一核電站,卻有一批人留了下來,他們便是日本電影《福島50死士》中緊急作業者的原型人物。
據後來的報道,事實上,這批作業者在福島核事故事發後幾天內,就增加到了近200人,在隨後的幾年時間中,更是累計增加到了數千人。這批人在全球注目的災難核心區輪班值守,冒着被輻射的巨大風險進行除染和應急等工作。
不過,由於東電公司緘口不言,這批人員的真實身份,甚至在核事故過去十年的今天,仍然是個謎。此前,一名名叫鈴木智彥的日本記者扮成臨時工人,“卧底”潛入福島核電站調查發現,裏面部分作業工人其實是因為債務纏身,被黑道逼迫而來。也有無業遊民甚至智障人員被找來充數,他們不僅對核知識一竅不通,也對自己的處境有多麼危險,一無所知。
而日本學者重村淳通過對1500名所謂“死士”的調查更是發現,他們在災後的境遇並未改善,許多人無法融入社會,出現了酗酒、自殺和藥物濫用等嚴重狀況,甚至被歧視和霸凌,生活現狀令人唏噓。
而這些“死士”當年冒死維護的福島核電站,仍然問題重重,當下最棘手的難題,非“核污水”莫屬。
資料圖:福島第一核電站用於儲存核污水的儲水罐。
為冷卻受損後的核反應堆,福島核電站不得不持續注水,加上雨水和地下水,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污水產生。截至2020年9月,核電站內上千座儲罐存放了大約123萬噸污水,且每天增加170噸,預計2022年夏季,將達到容量極限。 2020年10月,日本媒體披露,日本政府“基本決定”將處理過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消息一出,國際輿論譁然。由於日本政府擬排放的核污水中,仍殘存氚放射物,專家推算,一旦被排入大海,這些污水會隨着太平洋洋流,污染世界多地。
雖然隨後,日本政府迫於壓力暫未執行該計劃,但這些污水仍像懸在福島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若不能妥善解決,隨時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
更令人擔憂的是, 就在十週年紀念來臨前的2021年3月10日,日本原子力委員會發布新的報告稱,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和3號機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排出的部分氣體出現倒流,由於氣體裏含有氫氣,有可能再次引發爆炸。福島“核危機”,遠沒有真正解除。
資料圖:“311大地震”發生後,災區多地荒無人煙。中新社發 孫冉 攝
回不去的家園
一通電話,“打”給故去的親人
如果説十年來,“提心吊膽”已成為當地災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樣的生活,在外出避難的災民眼中,卻有另一番解讀。
作為在核災難中受損最嚴重的福島縣,事故發生後,曾有約16萬人被迫遠走他鄉。而十年過去了,還有7個市町村尚處於避難狀態,約3.6萬人,至今還過着背井離鄉的避難生活。
長期的避難生活,摧殘災民們的心靈家園。最新數據顯示,在“3.11大地震”的災民中,可能患抑鬱症的人數高達5.7%,高於日本平均水平;而在福島,已有超過2000人因為與“3.11大地震”有關的原因自殺。他們逃過了那場巨大的災難,卻始終難以擺脱陰影,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資料圖:日本巖手縣的“風之電話亭”,民眾在電話亭裏可以“打給”在“311大地震”中去世的親人,寄託思念。
17歲的小春來自巖手縣大槌町。在大地震中,她失去了所有至親,不得不寄居於遠在廣島的伯母家中。多年之後,她回到大槌町,來到了一座“風之電話亭”,萌生了“想再和家人説説話”的想法……
這是日本電影《風之電話》的橋段,裏面出現的“風之電話亭”在現實中真實存在,雖然這台特殊的電話沒有電話線,但“3.11大地震”後,已經有超過3萬人專門來到電話亭,只為和逝去的家人“説句話”,訴説思鄉情。
年復一年,雖然重建工作正逐漸抹去當年地震的痕跡,但創傷依然等待治癒。
“我經常能夢見雙葉町,”來自重災區雙葉町的藤田博司已經81歲了。面對再也回不了家的現狀,他無奈感嘆:“用這樣的方法,是不是就能回家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