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禁售汽油車排上日程,日本汽車工業並不保守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説起日本的汽車品牌,乃至整個日本的汽車工業,不少人都會有“保守”的看法——比如,前些年日系品牌對待渦輪增壓、對待純電動力的態度,乃至部分車型的外觀設計,都被中國消費者認為偏向保守。“日系汽車保守”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從某種角度來説,日本汽車工業確實有些“保守”,日本先進的工業化製造,並沒有完全展現出全球化的一面,甚至顯得有些與國際趨勢格格不入,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放飛自我”。但有趣的是,日本汽車在技術上總是具備一定的領先性,往往能先於競爭對手投放市場,或者是在某些領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總能在競爭中取得先機。


最近傳出的一個消息,似乎正在打破日本汽車工業“保守”的舊觀念——12月3日,日本媒體報道稱,日本考慮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停售汽油車新車;據稱,日本經濟產業省已經開始調整政策,可能會在本月召集汽車和相關行業人士就停售汽油車新車、制定普及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的政策框架等議題展開具體討論,隨後公佈具體目標。不過,與歐洲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日本沒有“一刀切”,打算屆時只禁售汽油車,給柴油車和天然氣車輛留下空間。對日本市場來説,這意味着禁燃將主要針對乘用車領域。


日本並非第一個傳出考慮“禁燃”消息的國家,但卻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宣佈“禁燃”時間表的、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工業大國——截至目前,全球一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宣佈了“禁燃”時間表,歐洲國家就佔了13個。其中挪威最早,為2025年,和英國一樣在2030年前禁售燃油車的國家還有6個,為丹麥、冰島、斯洛文尼亞、瑞典和荷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歐洲國家均非傳統的汽車工業大國。相較之下,汽車製造大國中,德國“禁燃”的消息純屬假新聞,而美國更是一直按兵不動。


之所以在汽車製造大國中首開先河,或許因為在日本政府看來,日本汽車產業結構完全具備了轉型升級的能力。目前來看,日本在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遙遙領先。同時,日本非常看好氫能源,認為氫燃料電池將是未來汽車的主流。所以從2013年開始,發展氫能源就成為日本的國策;2017年,日本政府又發佈了2030年氫能源行動計劃和2050年願景——日本禁售汽油車的時間,只是比2017年發佈的《氫能源基本戰略》中計劃的氫氣與汽油等價的實現時間,稍微有所提前。在“禁燃”這件事上,看似低調、保守的日本,可能將再一次走在全球之前。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日本近年來第一次在技術和政策上領先全球了。


今年3月,日本國土交通省宣佈,從2021年11月起,必須在乘用車上安裝AEBS自動制動系統,也就是中國市場通常所説的AEB自動剎車輔助系統。這項措施已經在2019年12月通過規定最終確定。日本是全球老年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老年人的反應速度往往比較慢,在突發狀態下,不能及時採取緊急制動。根據日本警方的數據,2018年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中,75歲以上的駕駛員為460人。老齡駕駛員帶來的交通事故以及死亡事故,已經成為了日本的社會問題。歐盟也有類似的規定:2022年5月後歐洲銷售的所有新車需要採用自動緊急制動裝置。相較之下,日本比歐洲還要早半年實施。


政府推動、車企集體響應,這是日本汽車工業過去幾十年間發展的主要模式。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百花齊放”,日本幾家汽車公司在大方向的步調上驚人一致,產品開發和技術路線的選擇,有高度的共性,同時又有所“分工”。比如,在新能源領域,日本車企一方面充分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堅持自己的混合動力路線;另一方面又積極腦洞大開、面向未來,堅定地投入到純電、增程式混動和氫燃料電池車中。事實上,從日本汽車工業剛剛起步的70年前,這已經是日本汽車工業的顯著特徵——以政府為主導。


1946年,戰後日本把汽車產業作為首要振興的行業,並出台了一系列的產業扶持政策,日本政府不僅對國產汽車進行税費和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甚至還直接補貼主要車企的基礎建設,對本土汽車工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保護。1960年,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讓汽車在日本更快的進行了普及,日本的私家車市場被徹底的打開,在60、70年代,日本的汽車產量已經達到全世界第二。


1970年代,由於在小型化和油耗方面的明顯優勢,日系汽車品牌開始在全球市場擴張。1983年日產在北美建廠,1984年豐田在北美建廠,隨後英菲尼迪、謳歌等專攻海外市場的品牌誕生,日本汽車行銷全球。對於中國的汽車工業來説,日本的成功經驗值得學和借鑑——政府正確扶持、導向,車企不斷的做大、做強、並通過前瞻性的佈局,在技術上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目前,全球正處於汽車行業歷史性的電動化、網聯化、自動化、共享化發展階段,對中國的汽車品牌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特別是核心技術上的持續投入來縮小與行業巨頭的差距。同時,正如同日本的豐田、本田在二戰後用了30多年才從“被鄙視”發展到“被追捧”,中國車企也應該意識到,走向全球市場需要腳踏實地、並沒有捷徑。當下的中國汽車工業不缺資金、不缺市場、更不缺人才,如果能夠學會日本的“穩健進取”,走向全球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