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輿情中心發佈“中印關係”調查報告:七成國人認為印度反華情緒過度
自6月中印邊境衝突事件發生以來,印度方面針對中國實施一系列歧視性舉措,包括封殺多款中國App、限制中國投資等,使得兩國關係遲遲難以回到正軌。《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時報輿情中心與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日前以“中印關係”為主題合作開展公眾調查,結果顯示超七成受訪國人認為當前印度國內反華情緒過度。但對於未來的中印關係,仍有1/4受訪者認為會“長期向好”。本次問卷調查於8月17日至20日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1960份,覆蓋全國7大區域的10個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
“你瞭解印度嗎?”
“您是否瞭解印度?”此次調查,面對這一問題,多達七成受訪者給出肯定回答,具體為:56.6%的受訪者選擇“比較瞭解”,16.3%表示“非常瞭解”。選擇“不太瞭解”者佔24.1%。
這一結果有些讓人感到意外。“其實中國人對印度的整體瞭解還是相對比較欠缺的。”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國對於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日本的瞭解肯定要超過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瞭解西方也多於瞭解中國,原因是兩國在文化上有很大差異,同時在來往交流上遠不如與西方密切。
當問及對印度的主要印象,“女性地位低”的中選率排第一,超過三成(31.4%)選此選項。接下來為“人口第二大國”(28.0%)、“中印關係”(27.3%)、“宗教色彩濃厚”(26.0%),“瑜伽”和“秩序/環境差”等的中選率也超過兩成。相比之下,分別僅有5.9%和5.1%的受訪者對印度的主要印象為“信息技術發達”“南亞主導國家”。
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趙干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媒體報道量多造成的,儘管女性在印度政壇中的人數越來越多,但對於底層民眾來講,女性的地位依舊非常低下,很多中國人對印度女性的印象停留在被強姦、拐賣、趕出家門等媒體的敍述上。林民旺表示,與此同時,媒體對印度其他方面的報道不多,這也導致中國民眾對“複雜”印度的瞭解非常有限。
不過,調查還顯示,受訪者對印度這個國家及莫迪政府的整體好感度為“中等”,而在選擇比較欣賞的鄰國時,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排在最前面,位列第一梯隊,接下來是日本,印度則位居日本之後、韓國之前。
清華大學研究印度問題的學者謝超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説,印度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説有種神秘感,歷史上的玄奘等高僧西行,給我們對印度留下相對正面的文化印象,當前寶萊塢電影和瑜伽等輸出在國人中的響應度也較高。“中印邊界問題是歷史問題,普通民眾其實並不關心細節,總體都是支持政府維護自身主權的立場,這兩個現象可以相互獨立,這也説明國人能區別看待民間交流和雙邊關係,這是國民性格更加成熟的表現之一。”謝超説。
中國人對本國軍事實力信心足
調查發現,對於近期印度抵制、打壓中國商品和企業的行為,35.3%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憤怒,認為應對等抵制,29.3%的受訪者認為印度在“瞎折騰”,23.2%的受訪者認為“是個麻煩”,應予重視,7.5%的受訪者表示“圍觀吃瓜”。
成都世通研究院執行院長龍興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35.3%”不算低,絕大多數中國人內心瞧不起印度,對印度的反制行為也無感,當然,具體企業、產業可能會受到印度抵制的影響。他認為,印度的經濟實力跟中國相比弱很多,如果它折騰,自己損失會更大。而且,除了瑜伽、印度電影,絕大多數中國人平常接觸不到印度元素,中國人去印度的也較少,所以大家是以一種無視、觀望的心態看待,如果換成美國,估計比例會更高。
根據調查,約七成受訪者認為當前印度國內反華情緒過度。具體問及是否應強勢對待印度的無理行為時,70.5%的受訪者表示應該如此;如果未來再出現邊境衝突,高達89.1%的受訪者表示支持中方採取武力自衞反擊,而“強烈支持”這麼做者佔50.4%。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印度軍事力量對中國構成威脅”這一觀點,僅30.9%的受訪者表示認同,近六成不認同。
對於這一結果,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提醒説,中國人應更客觀嚴肅地看待印軍,要重視和尊重每一個潛在對手。“印軍在同巴基斯坦頻繁的軍事衝突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也佔領了中國的一部分領土。印軍實力到底怎樣,戰場上説了算,而嘲笑並不能解決問題。”
一名要求匿名的軍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民眾在軍事上對印度的認知多半是由兩個因素塑造的,一個是1962年對印自衞反擊戰的壓倒性勝利,使得中國人很難形成印度軍隊靠譜的歷史記憶;再一個是媒體關於印度軍事新聞的報道,比如低級失誤導致墜機,人為操作失誤導致潛艇爆炸,極其緩慢的航母建造速度,宛如雜耍的閲兵表演,腐敗且依賴進口的軍工產業等。“特別是關注軍事的中國軍迷們,在他們的輿論環境裏印軍就像個笑話。”
“在中印邊境,印方是佔有一定軍事優勢的,因為我軍受地理因素限制,不可能像印方那樣部署那麼大規模的部隊,這樣成本會很高,戰略上不划算。但是我國有強大的軍工體系和基礎設施。”這名專家説,“如果戰端一起,我們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用強大兵力投送能力迅速彌補邊境軍力對比的落差,這也是每次中印邊境緊張的時候中國都會公開展現的能力。這確能給予對方足夠的震懾,也給全國人民吃了定心丸。”
本次調查還問及“中印發展友好關係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三成受訪者認為是“中印邊界問題”,接下來為“美國干擾”(24.5%)、“印度對華敵意”(22.7%)。此外,約2/3的受訪者同意“印度正追隨美國對抗中國”這一觀點。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所長鬍仕勝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當下中印關係惡化,美國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為牽制中國崛起,美國全方位、全政府地加大對印度的戰略拉攏和誘惑,這使得中印關係的穩定性深受中美對抗的干擾。印度也視中美關係緊張為其謀求大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新德里認為,它冒犯中國可能要付出的代價要少於它從美國那裏所能獲得的戰略利益。
超過中國?“越來越不可能”
調查顯示,接近一半(49.6%)的受訪者對“印度在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這一觀點表示認同,27.1%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此觀點。儘管印度採取了一系列不友好的舉措,仍有46.1%的受訪者支持中印兩國未來在經濟領域合作,其次才是人文交流(37.1%),地緣政治(31.4%)、科學技術(31.0%)、能源安全(30.5%)的中選率均超三成。
“經貿一向是中印關係一個非常重要的穩定器,除了在2019年被美國取代,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但兩國的經貿關係存在一個結構性問題,即印度對華貿易失衡,逆差比較大。”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樓春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巨大的貿易逆差和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印度產業鏈對中國的依賴,使得中國民眾產生了前述感受和印象。
樓春豪説,莫迪2014年以經濟改革發展推動者的形象上台,過去幾年是中國對印投資增長最快的時期,大量民企包括互聯網企業進軍印度市場。如今,印度方面將邊界問題和經貿往來掛鈎,禁止中國App、限制中國投資,不僅使中企遭受損失,動搖了它們日後赴印投資的信心,也是對印自身招商引資政策的打臉。“這個調查結果表達了我們的一個良好期待,但歸根結底印度政府需要調整自己的政策。儘管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沒必要對印進行經濟報復,我個人認為,在它對雙邊經貿關係做出更多傷害前,對這個南亞國家施加一些壓力是必要的。”
陰霾未去,展望未來,中國人對兩國關係樂觀還是悲觀?根據本次調查,25%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中印關係會“長期向好”,25.3%的受訪者認為會“時好時壞”,10.4%的受訪者選擇“長期向差”,20.4%的受訪者認為會“短期變差”,9%的受訪者認為會“維持現狀”。
“如果是我選,肯定選‘時好時壞’。中印關係根本問題沒解決,所以好不起來。就算解決了,地緣政治的競爭還是會讓印度對中國的仇恨心態很難消失。”龍興春説,“現在(各選項的)比例相對平均,可能是有些人出於主觀願望,希望兩國關係長期向好,或者是其他原因。老百姓對國際關係不是很瞭解,基本是從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做選擇。”
胡仕勝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他認為未來中印關係將會有很多起伏,儘管印度不太可能發起一場針對中國的全面對抗,它卻能在兩國邊界問題上不時製造麻煩。“(調查體現出的)一些中國人對中印關係的樂觀態度,源於對中國整體國力的信心。通常來説,強大的一方對與他國的關係持更自信和樂觀的態度。”
談及未來,還有一個屢屢被國際媒體放大炒作的話題——印度何時能趕超中國的?本次問卷調查中,問及“印度綜合國力在未來多長時間會超過中國”,過半(54.0%)受訪者認為“永遠不可能”,認為印度在10年內會超過中國的僅佔3.9%,認為100年後才會超過的佔10.4%。
趙干城表示,在發展問題上,印度一直拿中國當座標,希望和中國平起平坐,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在社會制度和發展結構上的問題,不是換個領導人就能夠解決的,再加上中國發展的快速步伐,在超越中國方面,只能説印度越來越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