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白眼狼"孩子,不只是重男輕女,這兩樣新式教育影響也不小
説到教育孩子這件事情,自古以來溺愛和放任就是無規矩不成方圓,記得在六、七十年代,大家對養孩子都是生兒子生的越多越好,那個時候由於大家的物質需求普遍不高,所以養育孩子的成本也不高,基本上孩子能夠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享福了。
而那個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比較嚴重,大家都認為兒子結婚後可以多孫將來也可以孝順自己,比較有趣的是那些抱着多子多孫思想的父母,最終並沒有享到多子多孫的福氣,反而在生病需要兒子盡孝的時候一個推一個,最後不忍心要包攬責任的卻是出嫁的女兒。
我的外婆就是典型的多子多孫思想,年過六旬的她,身體狀況也不太好,幾乎年年都因為大病小痛而住院,年輕時生了兩兒兩女的外婆也經常被誇讚福氣好,但事實證明她的福氣均來自兩個女兒,每次生病住院的時候外婆的兩個兒子都躲得遠遠的,有的時候甚至連打出去的電話都不接,那種"我不知道,就不用負擔"的思想既可惡又可笑。
所以説,多子多福不再是生養孩子的最初盼望,但是有兩樣新式的教育影響卻不亞於重男輕女利害,那就是當下教育裏常見的放任和溺愛:
鄰居袁大媽,年輕的時候生了兩男一女,但是從小兒子出生後一直最疼小兒子,因為小兒子嘴巴很甜總是能哄袁大媽開心,平時袁大媽的這個小兒子在傢什麼都不幹,家務活都是由哥哥姐姐全包,就算是犯了錯也總是能找到理由去開脱,而袁大媽一看到小兒子撒嬌賣萌,所有的脾氣和責備都被融化,取而代之的是擁抱和親親,那種溺愛和放任也讓小兒子變得自私自利。
有一次,碰到袁大媽的大女兒帶着孩子回孃家,因為家有萌娃的原因孩子與孩子之間總是天生的自來熟,在一次聊天裏得知,袁大媽從小最喜歡把好吃的東西都悄悄藏起來給小兒子吃,所有的愛和温柔都給了小兒子,雖然姐姐和二哥心中有委屈不解,但是也不敢明顯地表現出來。
本來以為小兒子在袁大媽的精心愛護下,長大後會讓袁大媽老有所依,畢竟小時候最享受的孩子難道不是更應該感恩和孝順嗎?但事實卻與想象恰恰相反,袁大媽的小兒子結婚後卻是最不孝的一子,時不時回家壓榨父母不説還時常伸手問袁大媽要錢,看着年過七旬還要給孩子錢的袁大媽心中頓時酸楚不已。
有一次,袁大媽認識到小兒子啃老的事情,在小兒子再次回家要錢的時候,袁大媽想都沒想地拒絕了,但是袁大媽卻被防不勝防地推倒在地,當時哭得非常傷心的袁大媽大聲哭訴:"我這是造了什麼孽呀!養了這樣一個不孝子"。
那時的袁大媽已經徹底心寒後悔,早知道就不會把小兒子捧在手心裏疼愛,二兒子和大女兒雖然經常受到不公,但是他們的孝心卻沒有落下過,每次回家都從來沒有空過手,即便是感情不親但是知道回家探望就是孝。
簡單地講述袁大媽和外婆的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孩子孝與不孝,皆在於父母如何養育,能夠養出"白眼狼"孩子的也不只是重男輕女的偏愛,還有過度溺愛及縱容孩子,正所謂"溺愛如殺子"實如其言,要知道父母給孩子鑄下金山銀山,也不如教孩子獨立、堅強和為人處世。
就拿袁大媽的小兒子來説,今日會為了要不到錢而推倒老母親,明天就可能為了用錢去偷盜傷人,直到犯下大罪進入監獄由國家來教育。所以,教育孩子一開始父母就要制定好界限,守住重男輕女、縱容和溺愛這三道界限,如果孩子足夠優秀他們必然不會捨棄孝心。
與其年輕時糾結哪個孩子更孝順一些,倒不如捨棄這類沒有任何意義的思想,在孩子需要關愛的時候給足關愛,需要陪伴的時候從不吝嗇,相信父母用心陪伴孩子,孩子長大後也必定會對父母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