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默默的喜歡着另一個人,一定是因為對方身上有着太多的優秀品質,讓他覺得無限美好。
兩個人由陌生到相識,再到走向親密的關係,靠的不僅僅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吸引力。
愛情關係的開始,本就是建立在相互吸引基礎之上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這樣形容愛情和婚姻,他説:“愛情結出婚姻的果實,這是他們一方對另一方異性伴侶奉獻的具體形式,體現為生理的親密吸引相濡以沫的廝守,以及生兒育女延續後代的行為。”
無論是在戀愛的開始 還是進入婚姻之後,吸引力始終是維繫關係的基本法則。
心理學家認為在愛情世界裏吸引力是支配着一個人行為的原始驅動力,如果一方身上具備着另一方所欣賞的地方,那麼這樣的愛情關係是甜蜜的。
如果雙方身上都不具備着彼此可以融合且能相互吸引的地方,那麼這樣的關係,很容易走向破碎。
經常有一些讀者問我,究竟怎麼樣能夠吸引一個人呢?
有人可能會對你説:只要你足夠漂亮,你就能夠成功的吸引一個男人;也有人可能會説,只要你足夠有錢,你就能夠成功吸引一個女人;當然還會有人説,只要你足夠優秀就能夠吸引他。
這些答案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籠統,真正的落實到實際又不很難實現,因為本身情感關係就是複雜的,我們每一個個體也是不同的,他可以吸引你,但是不一定能夠吸引他。
因此,吸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利用共生效應。
情感心理學中的“共生效應原理”
01)、共生原本屬於生物學的概念,在自然界,一些生物他們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因此形成了一種和諧穩定的關係。
當個體在成年之後,就會有對於愛和歸屬感的追求,而在這個年紀裏,我們就會渴望去愛別人,進而與他人發展戀愛關係。
愛情的實質並不僅僅是兩個人在一起談情説愛那麼簡單,隨着兩個人長期交往下去,應該會有一種精神上的昇華。
所以説愛人之間相處,本就是一個在勞動、工作、學習上相互促進的過程。
一些情感學家認為,只有雙方能夠共同成長,這樣的愛情才是真正適合他們的,這樣的愛情才是我們真正要追尋的情感方式。
02)、運用“共生效應”,一方面是為了保持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相互協調度來維持和諧統一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持吸引力。
不可否認,任何人都會產生審美疲勞
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看法和感覺都來源於本身的一種應激反應,在戀愛初期,我們大腦裏的多巴胺會強烈分泌,這種應激反應就會十分強烈。
這時候主要表現為兩個人想要靠近,心裏的甜蜜感會逐漸增加。
但是當兩個人反覆的重複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便它曾經是令人甜蜜的,但是時間久了,就會讓人產生一種無聊感,而對於那個人,你也可能會產生一種審美疲勞。
在這個階段,雙方的吸引力都會不自覺的降低,因此才會有人提出七年之癢的説法。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讓雙方之間繼續保持吸引力才是我們該去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參與和奉獻
愛情和婚姻所構建的幸福愛巢是需要雙方參與和奉獻的,這也是我們運用共生效應的原因之一。
當兩個獨立的個體相互靠近或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已經會變得複雜化。
想要吸引一個人就一定要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參與到他的交際圈子裏,相互之間能夠彼此付出,來獲得一種滿足感。
所以説真正的想要吸引一個人的時候,就一定在前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他的全部。
當你們真正的能夠走入婚姻,步入家庭的時候,也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和奉獻。
愛人的回應對於任何人來説都會成為一種力量,相反,如果一方付出另一方冷漠,這樣的關係也不會長久。
二、平等和自由
一個人真正愛上一個人是因為他能夠帶給她最為舒適且幸福的情感體驗,這種關係一定是足夠平等且自由的。
相反,如果在愛情中摻雜了無關的算計和利益,依靠着這些外部的吸引力來得到一個人的注意,這樣的愛是不純粹的。
平等和自由意味着兩個人在相處的時候,既要能夠相互扶持,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選擇,尊重他的空間,更不要去過分的干涉他,限制他。
即便在大多數的愛情關係裏都是一個男主外女主內的結構,但是女人完全可以去協助男人的工作,同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男人在完成自己的事業時,也可以花部分時間投入到家庭的中來,這樣的協作關係才是真正平等自由的,才是一種相互吸引且完美的共生關係。
參考資料:《愛情心理學》、《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