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聽,呼呼嗚嗚......這是寒風呼嘯的聲音;咯吱咯吱......這是踩踏雪道的聲音;轟轟隆隆......這是造雪機和壓雪車混合的聲音。在北京的海陀山上,這樣的聲音對他們來説再熟悉不過。他們是一支由50多名成員組成的冬奧延慶賽區氣象服務團隊,包括現場預報、探測維護、城市運行保障等,追風逐雪,為冬奧賽事保駕護航。
2021年12月28日,海陀山上多個造雪機同步運行,陣風夾裹着造雪機噴射出來的粉狀雪穿梭于山間。(拍攝:劉珺)
“不下雪不上山,徒步體驗惡劣天氣是冬訓的必修課。”
如果説氣象條件是冬奧會成功舉辦的決定因素之一,那麼氣象預報可能就是冬奧賽事舉辦的“發令槍”。“海陀山海拔超過2000米,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徵,乾冷為主,經常山上飄雪,延慶市區卻沒有,且由於這裏地形複雜,局地小氣候特徵明顯,山頂和山腳風速差異很大,每條賽道的各個點位,風速也是隨時變化的,這就對預報的精準度提出很高的要求。”冬奧北京氣象中心延慶區氣象服務組副組長時少英説。
2021年12月28日,冬奧北京氣象中心延慶區氣象服務組副組長時少英介紹服務產品。(拍攝:劉珺)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一塊塊大屏幕全景展示賽場氣温、風向、風速等各類氣象數據。時少英指着其中一塊屏幕介紹,“這是海陀山,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在不同的山脊上,從不同的切換模式可以看到不同微尺度範圍內的風速風向情況。”
模擬海陀山區複雜地形三維立體風場結構圖。
對於延慶賽區,高山滑雪是一個速度非常快的競速項目,對風的需求更為敏感,從山頂起點到結束區比賽僅有一分多鐘,運動員的速度可能達到每小時110公里,甚至130多公里,因此需特別關注風速或風向的影響,預報員會基於各項數據來模擬賽區的氣象條件,還要揹着風速儀去山上實地考察,對數值模式結果進行訂正,然後把預報員積累的經驗疊加上去,使得賽區的氣象預報更精準。時少英表示,“如果比賽時出現極端天氣,我們將及時啓動競賽日程變更的管理程序,全力做好各方面的應急準備,最大程度降低極端天氣給賽事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與賽事氣象預報服務的11名現場服務隊員中,有5名來自北京市氣象局,2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1名來自山西省氣象局,2名來自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1名來自國家氣象中心。他們已在海陀山紮根5年,持續收集賽場風速和風向等數據,一遍遍進行模擬預報,不斷磨練和積累經驗,以期在冬奧賽場作出準確預報。
資料圖片:延慶區氣象局冬奧宣傳展板(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時少英介紹,在團隊成立之初,考慮到冬奧山地氣象預報服務的特殊性,隊員也經過特別挑選,“年輕、學習能力強的,也必須有一定的氣象預報經驗。”由於在日常氣象預報中,氣象預報員很少接觸到山地預報,這方面的氣象觀測資料比較缺乏,加上山地地形條件複雜,這些都成為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面臨的挑戰。冬奧會大部分項目是在室外舉行,山區的大風、強降雪等天氣情況對賽事影響很大,而冬奧會的賽期只有16天,如果能做到提前預測,那麼對賽事方來説,也能及時根據天氣情況調整賽事安排。
為了摸清海陀山的“脾氣”,從2017年開始,團隊已連續5年開展為期半年左右的冬季駐訓,時少英會專門挑寒潮、降雪等壞天氣帶領隊員們上山探測地形,觀察不同天氣系統下氣象要素的變化,讓每一位隊員都能把海陀山的天氣印在腦子裏,進一步提升團隊的氣象預報能力。“不下雪不上山,徒步體驗惡劣天氣是冬訓的必修課,一有天氣我們就上山,這些山中天氣的細微變化,預報員坐在屋裏是沒法體會到的,只有去現場感受和考察局地天氣特徵,並與預報結果對比,不斷積累經驗,未來才能提供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資料圖片:2019年12月17日,時少英帶領隊員們爬上海陀山山頂查看氣象站冰凍情況。(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時少英介紹,團隊成員的山地預報經驗,皆源自一次次對地形與天氣相互關係的切身感受與分析。每年冬訓期間,他們都要上山十幾次,就像是一支“跨界特種部隊”,定期去“偵察”和了解山溝、山頂、山脊上的不同天氣,午餐一般就是路上背的自發熱米飯。由於海陀山山勢陡峭,上山道路的坡度較高,隊員們都是拉扶前行,前幾年沒有纜車,有時還需要穿着沉重的“冰爪”攀爬,既是考驗,也是收穫。
“以無畏之心,應艱難之戰。越是在衝刺階段,越要完美收官。”時少英邊翻看以往冬訓時的照片,邊興奮地講述當時的場景,臉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散發着來自心底的自豪感。
“靠肩扛騾背建起氣象站,現場維護需三快。”
2021年12月28日,冬奧北京氣象中心延慶區氣象服務組副組長張曼如往常一樣在延慶海陀山上的氣象站點和隊友們忙碌着。
2021年12月28日夕陽下,延慶冬奧探測運維保障團隊對自動氣象站進行常規維護。(拍攝:劉珺)
早在2013年,北京提出申辦冬奧會(冬殘奧會)計劃開始,氣象部門圍繞北京、張家口等地氣候背景開展研究,根據賽事氣象探測要素的數據需求以及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在延慶、崇禮等地陸續建成多個氣象站,可自動探測風速、風向、雨量等十幾個氣象要素,實現全天候現場監測。
我們探測運維保障團隊有十個人,建站之初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水無電無網無路。”張曼回憶。“2013年底,我們開始在海陀山核心賽區建設自動氣象站,沒有基礎設施,也沒有路,設備全靠人背上山,每個人都要背二十多斤的精密設備,更重的設備就用騾子馱。施工環境也非常惡劣,夏天最熱的時候,在山頂也要穿羽絨服;冬天風速大的時候超8級,眉毛暴露在空氣裏都會結冰,氣温大概在-20℃,體感温度甚至達-40℃左右;手機、筆記本電腦被凍得開不了機,就揣到懷裏焐熱了再調試;有的建站點就在懸崖邊上,這就要求我們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一定要做到三快:到達站點速度快、判斷故障快、維修手速快。”
資料圖片:2021年2月,張曼在“相約北京”測試賽氣象服務現場保障,雪花染白了她的頭髮。(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其實遷建更難,這些氣象站會隨着賽道建設和調整不斷遷址,需要把設備拆除搬運重建。現在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基本每隔百米就有一個氣象站。”張曼説,為了保障這些設備正常運行,他們進行了一些升級改造。“現在自動氣象站的供電是雙路的,既有太陽能也有市電;通信也是雙路傳輸,有北斗傳輸也有GPRS傳輸,這是針對當時基礎設施還不到位的情況下采取的一些保險舉措。”
設備七分靠養三分靠修,賽時,他們每天都會對觀測設備進行常規維護;遇到極端天氣時,還要對設備進行應急維護。“從汛期的冬奧工程保障,到‘相約北京’測試賽的實戰保障,再到高山滑雪場館造雪時期的氣象服務保障,我們探測運維保障團隊的任務,就是守護好海陀山的冬奧氣象綜合監測系統。也就是説越是颳風下雪,越有高影響天氣,越是全面造雪的關鍵期,我們就越要保證探測系統的穩定運行。”張曼表示。
資料圖片:2021年11月21日,技術人員趕往競速3號自動氣象站進行故障維修。(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2021年11月21日,技術人員通過設備監控,發現核心賽區競速3號自動氣象站數據異常,探測運維團隊迅速趕往山上。由於風太大,導致纜車停運,隊員只好腳穿冰爪、戴着頭盔徒步趕往故障站點。趕到現場後,一組人負責逐點排查故障,另一組人快速清理維護被雪覆蓋的儀器設備。張曼描述,當天的嚴寒導致隊員的眉毛鬢髮都結了霜,口罩和圍脖被呼出的哈氣凍成冰片;由於長時間攀爬,羽絨服被汗水浸濕,汗水流到衣角凍成冰凌;鞋也被雪打濕,雙腳幾乎失去了知覺,但沒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經過2個小時的搶修,設備終於恢復了正常。
“艱苦,卻不覺辛苦,苦中作樂,回味無窮。”八年來,為建設、維護賽區氣象站,那條崎嶇山路,他們已記不清走了多少次。張曼沒有細數過,隊員説100次肯定是有了。“這些設備就是預報員的‘眼睛’,設備調試好了,預報員才能獲得更準確的數據,預報得更準,更好地為冬奧會服務。”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為了冬奧,我們全力以赴。”
賽事服務是冬奧氣象服務的核心內容。氣象因素對冬季運動,尤其是雪上項目的安全、順利開展有較大影響。根據奧組委要求,雪上項目和滑行項目的每個場館,至少要安排兩名氣象服務人員提供現場服務。李琛和陶亦為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現場氣象預報員。
資料圖片: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館氣象預報員李琛(左)和陶亦為(右)。(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兩人作為第一批賽事閉環管理的人員,從2021年10月5日進駐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參加場館早晚例會彙報天氣情況,為場館相關領導及各領域負責人提供諮詢服務,深入調研天氣對場館運行及賽事組織的影響,梳理服務需求等,開展現場觀測,與後方團隊聯動;而在每個比賽日,還會根據預報情況,在領隊會上,向組委會、裁判及各代表隊解讀賽時天氣情況,在高影響天氣下為賽事保駕護航。為給後續預報提供參考,在碰到高影響天氣時,如11月7日延慶降雪,兩人還到場館不同點位進行逐小時積雪深度測量,把第一手的觀測信息及時反饋給後方預報團隊。
資料圖片:2021年11月7日,陶亦為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測量積雪深度。(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2021年10月至11月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測試比賽活動期間,兩人進入了閉環管理,為做好場館現場預報服務,李琛和陶亦為每日早出晚歸,場館、酒店兩點一線,高強度工作超12小時,常有比賽在晚上進行,忙到凌晨回宿舍,對兩人來説已不鮮見。“雖然很辛苦,但很充實,一切都是為了冬奧積累服務經驗。”李琛説。
冬奧氣象預報服務產品。(拍攝:劉珺)
閉環管理期間,讓陶亦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響賽區的一次寒潮天氣過程。“在11月21日早間場館例會上,我向場館和賽事決策層彙報了當天延慶會有沙塵、大風、降温、降雪等多種高影響天氣的預報結論,賽區場館指揮部領導對此次寒潮影響非常關注和重視,隨時就天氣形勢進行監測和彙報,辦公地點也被臨時搬到了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指揮室,就最低氣温、雪量等一些預報細節進行解讀,我當時壓力很大。”針對各種高影響天氣,他及時提供了精確的預報,場館根據預報服務及時採取了相關措施,有力保障了晚上賽事活動順利開展。
資料圖片:2021年11月21日,陶亦為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指揮室現場工作。(延慶區氣象局供圖)
今年春節,整個延慶賽區氣象服務團隊均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但他們覺得為了冬奧,一切都是值得的。“起先我們在山地氣象預報方面沒有任何經驗,只能先預報再驗證,然後反覆預報、檢驗、覆盤。”5年中他們集中攻關、研發產品,在實戰中不斷積累,發現問題後迅速調整,完善機制提升能力。“冬奧服務產品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為了冬奧,我們全力以赴。”陶亦為説。
2021年12月28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坐落在海陀山山上。(拍攝:劉珺)
為了助力奧運盛會精彩、非凡、卓越,他們鑽研山地氣象預報難題,熟悉冬奧項目,學外語、學滑雪,發揚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氣象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一路堅持,貢獻氣象力量。在海陀山留下的足跡中,有熱愛、有奔放、有激情、有速度......眼下,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冬奧氣象服務保障也已進入“壓線衝刺”階段,1月開始,他們又將陸續進入冬奧閉環管理,堅守在氣象服務一線,與冰雪相伴,度過農曆春節。多年的實踐只為最後一搏,氣象人終將發出自己的光芒,拿到屬於冬奧氣象服務的“金牌”!(文/劉珺)
來源: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