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大眾化的“洞穴探險”:有人險丟性命,有專業人士被困洞內一晚
極目新聞記者 姚贇 劉楒睿
洞穴探險是最危險的極限探險户外運動之一,這個本較為小眾的運動,卻在近年逐漸受到人們的追崇。
與此同時,很多“私自下洞”行為也在增加這項運動的不安全性。8月17日,雲南一網友分享了自己一段野外洞穴探險劫後餘生的經歷。
劫後餘生的探洞
近日,雲南一網友分享自己一段野外洞穴探險劫後餘生的經歷,迅速登上熱搜。
據該網友描述,2018年他與驢友組隊前往雲南山洞探險,然而回來後,多人陸續出現了咳嗽、胸悶等肺部的嚴重不適。
經診斷,前往洞穴的人中約有20餘人出現上述症狀。最終,醫院診斷為在洞中肺部被不明真菌感染,部分驢友還出現了肺部鈣化。
該網友稱,自己在昆明的醫院經過多次穿刺仍未能確認致病菌羣,兩年之後,才逐漸恢復體力,但身體仍有部分後遺症。
針對該網友感染的菌羣,有探險專業人士評論,其症狀與此前2016年雲南8名年輕探洞者感染的“肺組織胞漿菌病”類似。
《臨牀放射學雜誌》曾詳細記錄了8例肺組織胞漿菌病的感染過程:2016年夏天,有8位年輕人結伴到雲南德宏的某蝙蝠洞探險,這個洞很深、陰暗潮濕,洞中有成千上萬只蝙蝠,而且許多蝙蝠分泌物形成了氣溶膠,味道刺鼻、刺眼、惡臭,在沒有呼吸道防護措施的條件下,他們在洞內逗留了大約3小時。兩週後,這些平常健康的年輕人同時出現發熱、乾咳,輾轉多家醫院治療後,最終診斷為肺組織胞漿菌病。
資料顯示,這是一種罕見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它們常常分佈在被蝙蝠糞便污染的洞穴、土壤中。
在洞穴中的人為活動,可能造成表層土壤中的真菌孢子形成氣溶膠,隨即被不知不覺地吸入肺內。地質工作者、洞穴探險者是感染這種疾病的高危人羣。
意外時有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因探洞發生意外時有發生。
2017年2月19日,貴州平塘縣五名村民相約探洞,其中一人因繩索斷裂墜入50多米深洞被困,後在消防救援人員救援下安全脱困。
無獨有偶,2019年1月,8名探險愛好者進入靈川縣靈田鎮烏嶺隧道附近的溶洞探險捉魚時,一人長時間失聯。隨後,尋找失聯者無果的同伴向消防求助,消防抵達後下水救援,失聯者最終成功獲救。據當事人所稱,他們因聽説溶洞中魚味道鮮美,於是前來探險。但因照明設備不專業且攪動了水底淤泥,導致有一人走失。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在網絡平台上出現了許多付費探洞活動的廣告。參加一次由“教練”帶領的洞穴探險,價格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某社交平台上,一户外博主發帖推出了北京房山彩虹洞的探險活動,行程中提到此次活動需徒步、爬山、鑽各種窄小通道,適合初次體驗者。每次成團出行,規模在10人左右,人均價格369元,交通、裝備、領隊、保險等都包含在內。
記者注意到,該活動介紹中並未提到技術學習、着裝、天氣等注意事項,僅提示參與者儘量穿户外鞋。在該帖子評論區,有二十多人諮詢價格和報名事宜。
探洞專業性極強
探險中國探險隊隊長王林表示,雖然探洞活動已逐漸大眾化,但王林仍再次強調探洞具有極強的專業性,風險很大。
“即使專業人士探洞也會遇到危險。”王林告訴極目新聞記者,2020年,他們一行64人前往張家界探洞,即便提前做好了天氣、路線、裝備的準備,可到洞裏時突然遇上冰雹、暴雨天氣,洞裏的水突然變渾濁,水位上漲,一行人無法出洞,只好躲在了3米高的崖壁上。
“風特別大,氣温也低。”王林説,幸好他們裝備齊全,靠着保温毯過了一晚。第二天,水位退去,他們才平安出洞。
王林表示,户外探洞的風險點位較多,首先便是天氣因素,一旦遇到局部暴雨,洞內水位會升高,出現“發大水”的險情。另一方面,洞內情況複雜,巖壁上塌方、落石都是很常見的情況。除此之外,洞內的可能存在細菌、真菌,包括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病毒等,都會導致人體感染。
針對一些商業化探洞活動,王林認為部分商業機構未對遊客進行嚴格培訓就帶下洞,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這樣風險很大。
“最簡易的探洞裝備就多達20多種。”王林表示,户外探洞還要求參與者身體健康、有中等以上的體能。而一般的參與者從開始準備到實地探洞,至少需要進行包括繩降、攀巖、溯溪等技術學習。若洞穴屬於自然保護區、景區,則需要提前報備,若洞穴處於野山,則無需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