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鐵路:讓“中國夢”和“老撾夢”緊緊相牽
中國網12月7日訊 六載時光飛逝,中國鐵路人的堅守和奉獻終於開花結果。中老鐵路通車,一條翻山越嶺、穿江過隧的跨國鐵路已從圖紙走向現實。
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項目全長約1035千米,分為老撾段和中國國內段。通車後,從中國昆明至景洪僅需3個多小時,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直達運輸、當日通達。
“國家重託,使命光榮。”按照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部署要求,老中鐵路有限公司、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自覺肩負中國鐵路“走出去”的重任,組織中老兩國建設者克服地質狀況複雜、自然條件惡劣等諸多困難,鋪就了這條為中老兩國人民謀幸福的鋼鐵大動脈,讓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成果沿“一帶一路”播撒開來。
知難而上拿下“攔路虎”
翻山越嶺、穿林跨江的中老鐵路工程於2016年12月全面開工,於2021年12月建成通車。中老鐵路項目全部採用中國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建設,為電氣化客貨混運鐵路。它途經雲南西部和老撾北部山區,沿途高山深谷縱橫,河流密佈交錯,有“地質博物館”之稱,鐵路建設面臨極其複雜的地質條件,安全風險高,建設難度大。
“無論多苦多累,我們都能克服!”建設者無所畏懼,知難而上。面對惡劣的地質條件,翻山越嶺、開鑿隧道、修築涵洞,中老鐵路建設者們在一個又一個險峻隧道中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施工經驗。
中老鐵路全線共有167座隧道,途經中國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景洪市、勐臘縣,老撾琅南塔省、烏多姆塞省、萬象省等地。面對全線隧道存在的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高地温、富水破碎圍巖、鹽巖高侵蝕等多種不良地質災害,中老兩國建設者積極創新建造技術和信息化管理措施,根據超前地質預報、開挖揭示圍巖地質情況和圍巖監控量測成果分析,動態調整工藝工法,及時解決現場問題,做到“巖變我變”,彰顯了中國鐵路建設的先進技術和標準。
中老鐵路第一長隧安定隧道集有害氣體、岩溶、軟巖、湧水、高地應力、高地熱等不良地質於一體,其工程規模、建設難度與施工風險在國內鐵路隧道施工領域中都極為罕見,建設者開設多個正洞作業面、輔助坑道作業面“長隧短打”。
老撾段最長隧道——森村二號隧道位於老撾琅勃拉邦省和萬象省之間的無人區,建設者採用“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勤量測、快封閉”的方法,創下月掘進245.8米的紀錄。
全線最後貫通的景寨隧道穿越瀾滄江斷裂帶,緊伴瀾滄江而行,最大埋深711米,地質構造複雜,圍巖破碎、富水,軟硬不均,風化十分嚴重,開挖後就如煤堆一般,極易出現溜坍現象。面對建設中雨季長、水文資料匱乏、交通不便等困難,中老兩國建設者創新應用抗急流浮式鑽孔平台、水下爆破、多形式的鋼圍堰等有效手段,如期建成了302座橋樑。
全線施工難度最大、技術最複雜的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橋,5個主橋墩均位於河中。建設者一一攻克湄公河河水較深、河流湍急、雨季水位漲勢兇猛以及河牀無覆蓋層、水下基礎爆破開挖難度大等難關。
紅河上第一座鐵路雙線特大橋——元江特大橋,元江雙線特大橋最高的3號橋墩達154米,採用變桁高上承式連續鋼桁梁結構的主橋主跨249米,均創同類型橋樑世界之最。建設者採用兩個鋼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間通過交叉式鋼橫聯結構組成主墩,為國內首創。
鋪設中老鐵路鋼軌的是中國自主研製的500米長鋼軌鋪軌機CPG500,中鐵一局在此基礎上研發了“自動巡航走行定位系統”,該系統可以綜合運用北斗、GPS、全站儀、互聯網、物聯網等多種先進定位技術精準地鋪設鋼軌,改變了原來靠人眼目測提前設置引導線進行作業的模式,也是國內首創。
中國專門為中老鐵路設計的“瀾滄號”動車組是“復興號”的改進版。一輛“瀾滄號”動車可以攜帶720名旅客,車內使用雙語設計,內部裝飾更加國際化,滿足跨國旅客的需求。
中老鐵路沿線,一座座車站建築風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呈現出“一站一景”的鮮明特色,西雙版納站屋頂造型猶如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完美呈現“雀舞彩雲、靈動版納”;老撾段最大客運站萬象站站房內,中國結與老撾國花佔芭花組合成象徵中老友誼的全新圖案;磨憨、磨丁站採用一體化設計和跨境互聯關鍵技術,可實現快速通關。
中老鐵路沿線所有的設備全部由中國自主研製,從隧道橋樑建設、鋼軌鋪設再到瀾滄號動車製造、車展搭建,以及中國鐵路列控系統的全線加持,這一系列的中國標準、中國設計,無一不體現中國鐵路建設者們的智慧以及“中國力量”,保障了中老鐵路各項建設進度如期高質量推進,為中國乃至世界高原山區鐵路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將中國鐵路的經營理念、成功經驗、技術標準等帶上國際,助力世界鐵路發展。
中老鐵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僅是中老兩國人民共同的智慧結晶,也將成為世界鐵路建設的寶貴財富。
和諧共生打造“綠色走廊”
中老鐵路沿線自然環境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寶庫。6年來,建設者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設理念,綜合運用水土保護、棄渣利用、節能環保材料等先進技術手段,將中老鐵路沿線打造成為美麗宜人的“綠色走廊”。
中老鐵路有效繞避琅勃拉邦世界遺產保護區的核心區、萬榮岩溶旅遊風景區、橄欖壩風景區等環境敏感地區。在毗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象谷站,為不影響亞洲象的棲息環境,設計單位認真開展方案比選,最終決定線路從地下穿越山體、原始森林,在勐養隧道、西雙版納隧道中間建設車站。
西雙版納南臘河兩岸雨林茂密、鳥鳴清脆,河裏暢遊着上百種魚類,還有極其珍貴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桃花水母。設計單位在河岸兩端設置橋墩,不設置水中墩,採用大跨度64米的橋樑一步跨過南臘河。
參建單位悉心保護中老鐵路沿線的熱帶雨林和農田,按照“永臨結合”原則,優化全線取土場、棄土場、施工便道等臨時場地設置以及土方開挖方案,控制施工範圍。施工後期,及時進行覆土和生態恢復,對佔用土地加以綠化,分“滇中勝景、林海茶韻、傣家風情、綠色森林”四部分打造綠色生態示範線。
老中鐵路公司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帶到老撾,特別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施工單位最大限度繞避環境敏感區,減少對動植物生長環境的干擾,多采用隧道、橋樑等方式通過防護林和生產林,保障沿線區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對蜥蜴等動物棲息地加強現場勘探,合理規劃和修建便道;教育引導施工人員嚴格遵守老撾有關林業、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禁止在施工區及其周圍捕獵野生動物。
老中鐵路公司禁止施工單位直接排放跨河橋樑鑽孔樁產生的泥漿,要求設置泥漿儲存池和沉澱池。建設者會盡可能遠離河流兩岸堆放油類、水泥等物料,並在施工結束後對河道土方、圍堰進行打撈清理。元江特大橋、阿墨江雙線特大橋、橄欖壩特大橋、景洪瀾滄江大橋大部分採用了掛籃懸灌法、托架現澆法等施工工法,避免垃圾落水。
中老鐵路還分別採取灌草護坡、框架樑內灌草護坡等綠色防護措施;在隧道洞口邊仰坡選取植株低矮的匍匐型灌木,在明洞頂部平緩地段及洞口正上方進行植草;在橋樑下防護柵欄區域內撒播耐蔭草籽。中老鐵路老撾段沿線,一條“綠色走廊”躍然眼前。
助力“陸連國”邁向繁榮未來
“中國人説,要致富先修路;老撾人現在想的是,要想富修鐵路!中老鐵路幫助我們實現走向富裕的奮鬥目標,這是一條助推老撾國家發展的‘高速路’。”老撾投資計劃部部長助理維吉·信達翁説。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作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中老鐵路即將開啓老撾人民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夢想大門。
中老鐵路發揮着中老經濟走廊的骨幹核心作用,還將有效整合老撾現有的交通網絡,結束中老邊境的磨丁、磨憨、仰光、塔賈等地不通鐵路的歷史。中老鐵路通車後,將給沿線民眾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收入、提高致富契機,給沿線貧困地區實現脱貧按下“快捷鍵”,打破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瓶頸。據悉,截至目前僅鐵路建設一項,就已為當地人創造了上千個工作崗位,其餘配套工作的展開也帶去了7000多個就業機會。
中老鐵路的開通,將讓老撾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中老鐵路通車將極大提高雙方經貿的運輸效率,為這個國家豐富的礦藏、名貴木材等產品打開對華銷路,中國的技術和設備藉此走向老撾,雙邊貿易將持續得到增長。此外,中老鐵路沿途經過的地區旅遊資源豐富,鐵路建成後,老撾萬象至中老邊境的旅行時間將縮短至4小時以內,屆時將有更多遊客,尤其是中國遊客到訪老撾,激活沿線旅遊業。
利用中老鐵路接軌陸海新通道,老撾將能聯通中國西部省區市,進而接入中歐班列,使老撾成為中國—東盟貿易往來的陸上交通運輸樞紐,將有力強化東盟區域間的互聯互通,加快其一體化發展進程。
“中老鐵路既是聯通之路,也是友誼之路,項目合作體現了中老命運共同體精神。”中國駐老撾大使姜再冬如是説。在中老兩國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這條鋼鐵長龍讓中國昆明至老撾首都萬象實現朝發夕至,牽引起“中國夢”和“老撾夢”共同通向繁榮的未來。(文章來源:中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