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就有中歐合作,聯歐制美的反貿易保護主義論更是甚囂塵上,成為眾人熱情的焦點。近來也有傳説中歐將聯合在論壇上發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説法如今看來也成一江春水,如果看清實質就知道他本質上是不可能的,究其本質是美國的霸權並未衰弱。
一、 北約,證明軍事上仍受美國控制
此前,特朗普曾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稱:“為什麼29個國家中只有5個國家履行其義務?美國承擔着保護歐洲的費用……北約各國必須立即將軍費開支增加到其GDP的2%,而不是在2025年前。”由此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軍在北約中的分量。北約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叫做北大西洋公約的組織,本質上就是為美國以反俄名義控制歐洲的軍事組織。以正是因為這個理由,歐洲各國才堂而皇之地削減軍費,全靠美國軍費來維持國家安全。特朗普雖然號稱要歐洲各國漲軍費,就像讓墨西哥付費建隔離牆一樣,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答案很簡單,他是奉行美國優先的美國總統,而不同歐洲大總裁。但美軍在歐中廣泛分佈的軍事基地以及為北約中承擔的大量軍費,都絕對了美國對歐洲擁有舉足輕重的份量。
二、 歐盟,西方民主制決定政治優先民生經濟
歐洲各國大都是小國,即使是法、德、意這這樣的歐盟大國,從世界眼光來看,也不過是二流小國而已。在工業全球化的今天,狹小的國體和不完整的工業鏈,決定了它們高度依賴經濟全球化。所以,貿易全球化符合他們的經濟利益。但歐洲國家雖然看重經濟,卻將之置於政治之下。只要看歐洲各國的政黨的名稱就知道,無論是執政還是在野,不是民主黨就是共和黨,再不然就是社會、民族為名的政黨,甚至還有以基督教為名組建的政黨,卻從未聽説過以追求經濟進步的政黨。不如以財產字眼為名的政黨,致力於最大程度的解放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經濟為中心。以所謂“西方民主制”為核心的政黨,實現長期執政的目標,主要是通過不斷的“民主”選舉來實現,所以並不在乎國家的長遠經濟發展,更關心所謂民主國家的高貴特性。
三、 美國,由經濟換霸權模式轉入霸權換經濟模式,行之有效
一戰時美國初期不參戰,不在乎英國為首的協約國,或是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到底誰代表正義,它都賣給雙方軍火,只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二戰結束時,美國施行馬歇爾計劃,大量向歐洲注入資金支持其重建,目的也不是為了繁榮歐洲,而是要通過債務奠定自己在歐洲的霸權。這是典型的以經濟換霸權的美國模式。
如今,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的口號,以霸權換經濟,罔顧盟友甚至全球的利益,瘦天下而肥一人,是有其政治基礎的。大家通常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與日本簽訂的“廣場協定”為例來比較中美貿易戰。其實是不具可比性的。中美有長達三十多年的對抗史,並不在乎同美國決裂。相對中美貿易戰,“廣場協定”更符合美歐尤其是美德間的關係。同日本一樣,歐盟核心的德國也是二戰戰敗國,整個西歐是被美軍和蘇聯從法西斯手中解救出來,如今蘇聯已經完蛋了。所以,美國在歐洲也享有和日本相差無幾的軍事影響力,不過是名義上不用“佔領”這樣刺眼的詞彙而已。“廣場協定”能成功,並不是日本出於經濟上的考慮,而是出於軍事政治上的被迫。如今歐洲也是如此,他們同樣可能像日本那樣迫於同樣的原因,犧牲經濟利益換取政治妥協。這也附和他們的政治優先民生的“民主政體”。
由上可知,歐洲反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出於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但出於政治高於民生的經濟考量,想讓歐洲徹底戰爭反貿易保護的前沿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在美國貿易壁壘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他們更願意通過拆東牆補西牆,以補償方式,犧牲第三方利益彌補損失。所以,不要再與虎謀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