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看“海底長城”建設背後的“中國方案”

  今天(6月11日)早上8點,世界最長最寬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終接頭順利推出,與東側E24管節精準對接,“海底長城”正式合龍,深圳和中山兩市在伶仃洋海底“正式牽手”。

  全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橫跨珠江口東西兩岸,聯通深圳、廣州、中山三地,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當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為什麼要採取這種集羣形式?工程有哪些難度?一起去了解。

  從橫門互通行駛不到2分鐘,汽車就駛上了深中通道中山大橋。從中山大橋向東行駛約2公里,在非通航孔橋上還專門設計了萬頃沙互通,這是世界首座海域樞紐互通立交。車輛可以在這裏實現中山、廣州、深圳之間的便捷互通。

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看“海底長城”建設背後的“中國方案”

  全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跨海段長達22.4公里,跨越伶仃洋三條主要航道,採用西橋東隧的方案。全長17129米的橋樑部分自西向東依次為中山大橋、西非通航孔橋、伶仃洋大橋和東非通航孔橋。

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看“海底長城”建設背後的“中國方案”

  全長6845米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長5035米,由32個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6分鐘左右穿越隧道,就是東人工島。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宋神友:未來,珠江西岸的人跟深圳機場以及前海實現快速交通轉換,就是通過在東岸設置了一個高速公路水下樞紐互通立交的形式,所以最終這個項目就是採用了橋島隧水下樞紐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羣工程。

  深中通道工程地處伶仃洋海域超強颱風區域,穿越11條斷裂構造帶。2016年12月西人工島先行工程開工,全線為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看“海底長城”建設背後的“中國方案”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宋神友:深中通道工程規模宏大、技術難度高、建設條件特別複雜,經過六年時間攻堅克難,我們研發了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智能澆築裝備及系統等10項世界10大集成裝備,形成了颱風頻發區、超大跨徑懸索橋抗風御災技術等10項世界領先技術,最終將形成跨海集羣工程成套技術標準和中國方案,為未來中國跨海通道工程儲備了技術和管理經驗。

  目前,深中通道橋樑工程已經全部合龍,隨着海底沉管隧道合龍,今年年底“橋、島、隧、水下互通”工程將全部貫通,預計明年將建成通車。

  通車後,從深圳至中山的時間將從目前的一個半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左右,對構建和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具有重大意義,將進一步拉近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時空距離、提高大灣區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央視新聞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9 字。

轉載請註明: 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看“海底長城”建設背後的“中國方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