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救援,救援犬與機器人誰更勝一籌?
在未來,生物與機器的配合有望在災後創造更多生機。
土耳其地震發生以來,各國救援隊在趕赴災區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帶上一條或數條搜救犬。而一些裝備先進的救援隊,還攜帶有無人機、機器人等設備。
那麼,狗狗和機器,到底誰在搜救領域更勝一籌?
圖源: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搜救犬:可靠,但需要休息
2月10日下午,中國公羊救援隊的搜救犬Lucky(幸運)在土耳其阿塔伊市的廢墟上,成功嗅到了一名仍具有生命體徵的男子。這已是公羊救援隊尋獲的第九名倖存者。
Lucky是隻史賓格犬,體型雖小,但智商高、體力足、嗅覺好。 圖源:GJ
Lucky並非唯一出現在災區現場的中國搜救犬。此次前往土耳其救災的中國救援隊攜帶有四隻搜救犬,它們分別是“焰刀”“湯姆”“悦悦”和“塞班”——這也是中國救援隊首次攜犬參與國際救援。
據國內報道,截至2月10日,中國救援隊在搜救犬的協助下共救出4名倖存者和5名遇難者,且所有搜救犬都沒有受傷,狀態良好。但是,不是所有搜救犬都這麼幸運。
中國救援隊的四隻搜救犬都是比利時牧羊犬,是典型的“工作狂”。 圖源:GJ
11日,德國救援隊的搜救犬Boom在搜救中腳爪受傷,不停滲血。在進行包紮處理後,Boom被迫暫時停止搜救。
Boom的腳爪磨損嚴重。 圖源:twitter
10日,韓國緊急救援隊在土耳其地震安塔基亞市區開展救援行動的第二天,其所屬的一隻救援犬雖然仍在待命,但也已腳纏繃帶。
韓國救援隊的搜救犬也很快負傷。 圖源:yna
據中國救援隊的搜救犬訓導員徐東亮介紹,腳爪是搜救犬在地震災區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因此中國搜救犬一開始就穿上了“犬鞋”。但即便如此,搜救犬也有着自己的工作節奏,每次有效工作時間為5到10分鐘,之後必須召回,在犬籠休息之後才能上場。
機器人:優勢突出,短板不少
相較於搜救犬,機器人確實有獨特的優勢。
2月7日,歐盟展示了新近研發的協助地震災後救援的機器人和無人機。依靠輪子行進的小型機器人配備了紅外裝置和熱成像儀,並可以通過一根細管深入坍塌的廢墟下吸入空氣,檢查其中的二氧化碳和人類特有的蛋白質,以此確定廢墟下是否有人。此外,無人機可為救援人員提供坍塌現場的三維圖像,方便救援人員迅速掌握現場全貌,制定救援策略。
歐盟新近展出的震後救援系統可迅速完成災區現場建模。 圖源:DW
儘管這些裝備並沒有投入此次救災,但研發人員對其應用前景感到樂觀,尤其是在餘震多發的情況下,機器人可以有效避免救援人員與搜救犬的傷亡。
日本研發的搜救一體化機器人。 圖源:PS
事實上,機器人在災後救援中早有應用先例。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日方就使用輪式機器人進行災後現場勘查。2017年9月墨西哥發生7.1級地震後,科學家投入一種蛇形機器人——它可以鑽入廢墟下的狹窄孔隙,探查是否有人被埋在下面。
2017年墨西哥地震中投入使用的蛇形機器人。 圖源:science
然而,機器人雖然前景廣闊,但還不具備取代搜救犬的可能性。得益於發達的嗅覺,搜救犬可以聞到人類汗水、荷爾蒙、血液、排泄物,甚至是呼吸的味道,現階段的傳感器技術還遠不及狗狗們的鼻子。
此外,目前的機器人還存在行動較為緩慢,高度依賴電力供應和互聯網設施,裝備和維護成本較高等缺陷。在基礎設施往往遭受嚴重破壞的地震災區,機器人應用仍受較大限制。可以説,在震後救援上,搜救犬目前仍是最受人類青睞的可靠朋友。
在可預見的未來,搜救犬無法被取代。 圖源:twitter
不過,幾乎所有的搜救隊員都認同一點——搜救犬和機器人是一個相互配合的關係。在同赴土耳其災區的香港特區搜救隊裏,就有搜救犬和無人機同時出力。在未來,生物與機器的配合有望在災後創造更多生機。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深海龜
編輯 深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