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的冷戰年代,歐洲大陸上的國家結成了以美蘇為核心的利益共同體,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開始對抗,這兩個團體就是“華約”和“北約”。華約的成員國,基本上是蘇聯在1945年前後從德國手裏解放的土地,佔據了整個東歐和中歐;而北約則是英法及兩牙為主的西歐地區,加上英美盟軍解放的意大利、希臘和尼德蘭諸國。
華約和北約的衝突是全方面的,軍事方面尤其激烈,而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世界邊緣,就是在戰後被一分為二的德國。
根據盟軍的協議,戰敗的納粹德國被一分為四,英、美、法、蘇各佔其一,而英、美、法將其土地聯合在一起建立了聯邦德國,史稱“西德”;蘇聯則在自己佔領的土地上建立了民主德國,史稱“東德”。東西兩德以軍事分界線為邊境,分裂時間長達半個世紀,都把槍口對着自己的同胞。
在美國為首的北約眼中,東德是一個“軍事怪物”。在華約的軍事力量排行榜上,東德是歐洲第二軍事力量,僅次於龐大的蘇聯。東德的領土只有原德國的三分之一,僅10萬平方公里,人口1600萬人,軍隊在巔峯狀態僅僅17萬人。為什麼它能讓北約如此忌憚?東德軍隊的戰力有多強呢?
關於東德的軍事力量,完全可以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被關在籠中的老虎”。
東德軍隊全稱為“東德人民軍”,其誕生時間較晚,是在納粹德國滅亡十年後才建立的。因為根據盟軍協定,德國作為戰敗國不能保有任何軍事力量,只有警察序列作為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武裝得以保留。
但當時歐洲的主要矛盾就是北約和華約的衝突,1955年,西邊的聯邦德國居然加入了北約,蘇聯不得不作出應對,最後咬牙決定武裝東德,用蘇式裝備建立起十幾萬的東德人民軍。
東德人民軍是在東德人民警察部隊的基礎上建立的,最早的成員都是納粹德國時期的士兵,這些老兵久經戰陣,軍事素質很高。蘇聯領導層對於是否啓用他們也曾舉棋不定,後來人民軍成軍後,蘇聯也對其處處提防。
雖然東德是社會主義陣營,但蘇聯也害怕東德強大起來後不受自己控制,所以一直壓縮東德軍隊的人數。因此,東德人民軍總數長期控制在十萬上下,遠遠少於駐德蘇軍,而且最高指揮權收歸駐德蘇軍指揮部。
東德土地狹小,但是國家富有,軍隊強大,曾被譽為“歐洲的以色列”。
東德軍隊人數在60年代後不斷增長,其陸海空三軍在1962年僅僅8萬人,在70年代初增兵至13萬人。到了兩德統一前的1987年,東德人民軍的人數維持在17萬左右,其中陸軍是主力,多達13萬人,海軍1萬多人,空軍3萬人。東德陸軍是民主德國的鐵拳,是一支以蘇軍為模板的機械化陸軍,裝甲力量處在世界前列。
截止1990年東德人民軍退出華約前,東德陸軍有3000多輛蘇式坦克,其中老式的T54和T55最多,有2000多輛,較新型的T72坦克500輛,還有二戰老古董T34坦克五六百輛。此外東德軍隊完全實現機械化運輸,全軍5000多輛各式裝甲車,理論上能把軍隊在三天內運到法國。東德的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有1000多門,基本跟蘇聯精鋭近衞部隊當時的裝備看齊。
東德陸軍執行的是蘇軍“裝甲洪流”的戰略,用超強機動力打閃電戰,一旦開戰就用坦克和裝甲車迅速突破北約的防線,將大量軍隊直接輸送到敵方境內。此外,前線的東德陸軍還有防空任務,蘇制的SA系列防空導彈從4代到9代一直列裝東德軍隊,這些裝備一直到70年代都屬先進武器,對當時的北約有很大的壓力。
因為海軍不是蘇聯的強項,所以東德海軍力量較弱,僅裝備着一些輕型護衞艦和導彈艇、掃雷艇。東德空軍的情況要更好,有戰鬥機和轟炸機400多架,這400架裏有一半都是50年代的米格21,但其中也有米格23,米格29,蘇22等較新型的戰機上百架。東德空軍和陸軍航空兵還有兩百架各型的武裝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足以完成對一箇中等國家的空中打擊。
東德軍隊在鼎盛的1987年才有17萬人,而它對面的聯邦德國也不甘示弱,組建了一支接近50萬人的大軍,裝備美式武器,隔着柏林牆和民主德國對峙。北約之所以將民主德國列為華約第二大軍事力量,並不是從紙面數據排列,而是按照民主德國的軍隊素質,戰爭潛力以及情報能力計算的。
首先,民主德國的軍隊在編制和訓練上是按照戰時標準展開的,所有部隊齊裝滿員,沒有大量的空缺和閒職,職業軍人數量超過一半。蘇聯人對東德軍隊的訓練很認真,軍隊訓練全程荷槍實彈,每年打掉的訓練彈藥遠遠超過隔壁的聯邦德國。
其次,民主德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兵工廠,是華約內部為數不多擁有全套完整工業體系的強國。民主德國從步槍到導彈都能生產,加上蘇聯在科研方面的無私援助,其軍工水平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不僅能生產還能自研,戰時能完全自給自足。
而且得益於社會主義國家強大的動員能力,民主德國的預備役人數高達50萬,這些預備役軍隊多是退役軍人組成,能在一週內投入戰鬥。 這種誇張的戰爭潛力,讓北約不能準確估計東德的軍隊戰力。
最後,民主德國作為社會主義聯盟和西方世界碰撞的前沿,其情報網絡極其發達,基本做到對於北約的軍事動向瞭如指掌。兩德雖然分裂,但是首都都在柏林,用一道柏林牆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這給了雙方情報滲透的機會。東德的特工曾滲透到聯邦德國的所有角落,連聯邦德國總統身邊都有間諜安插,根據冷戰結束後德國間諜的回憶:"西德領導從國家戰略計劃到晚上的菜單,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北約知道聯邦德國的高層已經被滲透得千瘡百孔,所以自己無法在華約不知情的情況下先發制人,永遠處在被動局面。而民主德國可以根據來自北約的情報隨時調配武裝力量,或戰或守,都遊刃有餘。
有了這三重綜合能力加持,民主德國在80年代號稱“歐洲第一戰力”,北約將其劃為僅次於蘇聯的二號對手,完全是有理由的。可惜就是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在兩德合併之後被原地解散,軍人復員,軍官轉業,直接原地消失在了德國的土地上。
德國為什麼不把這支軍隊拿來自己用?在後世引起了人們的討論。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德國和背後的北約跟當年的蘇聯一樣,都害怕自己控制不住這條"籠中之虎"。將東德軍隊解散,是維持歐洲戰力平衡的最好舉措,北約不可能容忍一支社會主義武裝融入自己的集體。
現在的德國軍隊雖然紙面實力尚可,裝備也算先進,但是跟冷戰時期那支枕戈待旦的強軍不可同日而語,只能作為“歐洲儀仗隊”在北約充場面,着實讓人唏噓。
本文作者:商學野
參考資料:
1、《蘇聯華約盟國在歐洲的軍事力量》,王秀媛、江洪
2、《1986~1987年度北約和華約主要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潘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