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氛圍下,島內不少青年學子誤以為10日是“台灣光復節”,渾然忘了這一天是辛亥革命110週年。
事實上,台灣歷史教科書中目前針對“辛亥革命”的描述只有300多字。
從6000字刪到364字
據台灣《中國時報》11日報道,島內學界定義“辛亥革命”分為狹義和廣義。
前者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
廣義則往前推至1894年“興中會”成立。
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分析過去5個版本的中學歷史課本稱,1964年版本以兩章17頁篇幅、超過6000字忠實呈現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結果,推崇孫中山革命成就。
台灣60年來5版本歷史課本有關辛亥革命的內容。圖自台灣“中時新聞網”
到了1983年也就是現在島內四五十歲民眾讀的版本,辛亥革命縮減為一章10頁,廣義砍半但仍有2497字,狹義有1369字。
該版本置入濃郁的民族感情,推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和辛亥革命,並史無前例地提到台灣民眾參與孫中山革命事業,“可以説是從反攻大陸到立足台灣的過渡”。
李登輝當政時期是分水嶺,1994年台“國立編譯館”最後一版中學歷史課本,辛亥革命再被砍半,論述簡略,革命的善後事宜幾乎不見,黃花崗起義只是“充數”。
吳昆財直言,這個版本對辛亥革命“缺乏温情與敬意”。
之後的情況更為不堪,2012年的版本廣義只剩472字,狹義僅剩212字。
2020年廣義只剩364字,狹義剩139字,“學生對辛亥革命一知半解,當然談不上建構史觀,更不可能對這段歷史有任何敬意或認同”。
人物方面,除了孫中山,完全不見黃興、陸皓東等重要人物。
學生不識孫中山、岳飛
無獨有偶,近來島內知名作家吳淡如的一番話也在島內引發爭論。
吳淡如臉書照片
她為了讓女兒有伴,開免費家教班,某天講“囊螢映雪”時提到孫康,順口説這是孫中山的“孫”,結果學生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
她又讓背朝代表,發現學生根本搞不清楚,在他們的認知中之前不是清朝,而是日本殖民時期,再之前是荷蘭殖民時期,更之前就是猿人時期,中間的歷史都消失了。
吳淡如不禁感慨,這樣的教育對下一代有什麼好處?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還透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説他女兒竟然不知道岳飛是誰,直言現在中學生不知道岳飛、孫中山,正是民進黨當局刻意“去中國化”的結果,把中國史納入了東亞史,篇幅自然大大縮水。
趙少康接受採訪
他説,再怎麼泛政治化也不能企圖掩蓋歷史,讓台灣孩子成為“失根的一代”,因為沒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作為支撐,孩子的眼界、人文素養都變得又淺又薄,歷史課也變得失色,少了宋朝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三國桃園三結義的氣蓋山河,損失的都是我們的下一代。
趙少康批評道,民進黨用“台獨”意識形態作為對歷史課程的指導,就像是把頭埋在沙裏的鴕鳥,故意忘了大陸就在台灣旁邊,以為改了歷史,中國就變成泰國、越南,就跟台灣沒關係了,以為不教中國歷史,中國歷史就消失不見了。
“這是歷史的愚民政策,跟日本文部省要求出版社‘洗白’二戰罪行一樣愚蠢荒謬。民進黨自以為政治力能改變歷史,終將反過來被歷史訕笑”。
台灣的大學生是否會好一點呢?
其實不然,有大學生坦言到大三才知道“原來蔣中正跟蔣介石是同一人”,不少人以為“10月10日是紀念台灣光復”。
因為課本很少提及推翻滿清、辛亥革命,學生也不知道台灣為何光復。
吳昆財稱,孫中山是中國史內容,學子不識孫中山是“去中國化”的後果。
日本殖民時期是台灣史,學子講不全台灣史,意味着“去中國化的結果造成去歷史化,甚至連台灣史也不瞭解”,因為民進黨避談明朝、清朝,學生沒有時序感,無法把台灣史放在時代脈絡下。
唯一有點歪打正着的是,民進黨當局為了所謂“海洋立國”,在歷史課本里大講特講鄭和下西洋,但主題式教學根本不管歷史脈絡,僅交代一句“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結果朱棣是圓是扁學生也不知道”。
吳昆財説,“民進黨大概沒有想到會有這種反效果,本來希望讓孩子更親近台灣史,結果台灣年輕人不瞭解中國也不瞭解台灣,變成‘史盲’了”,這就是不尊重歷史學術專業的結果,可能一代、兩代都救不回來。
民進黨“台獨”教育遭各方批評
“綠版課綱掏空歷史源頭”,《中國時報》11日以此為題發表評論稱,其實岳飛、孫中山還算幸運,至少見得到名字。
《中國時報》文章截圖
新課綱從商周到隋唐2400年曆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只剩秦始皇,漢武帝匆匆帶過,《史記》、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通通不見,這“只是文化去中國化的冰山一角,潛伏其下的是更廣泛而全面的文化斷層。再不挽救我們的歷史教育,台灣文化的危機就不只是不認識歷史名人那麼簡單了”。
《聯合報》發表社論稱,民進黨執政通過扭曲歷史教育創造了一整個世代的“天然獨”,蔡英文當局更坐收歷史變色的“政治紅利”,而歷史教育名存實亡,後果卻由整個台灣承擔。
《聯合報》社論截圖
來源:環時深度觀察 張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