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少父母頭疼的一件事,孩子會説話後,突然日常對話中冷不丁就冒出了一句髒話。
這對很多父母來説都是措手不及的,第一反應就是制止教育,然後效果肯定不會好,就會升級到“武力”解決,再説打嘴巴。
可是效果似乎都不明顯,反而陷入了一個死局。
那我今天就想提出一個挺另類的觀點,如果我們就心平氣和地讓他繼續講會怎樣呢?
我每次和朋友分享這個觀點,基本上隔着手機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大跌眼鏡的表情,然後屏幕那邊就會看到一連串的刷屏,“怎麼可以?這樣從小養成講髒話的壞習慣長大了還得了?這個都不管,那父母的職責在哪裏呢?”
我特別理解朋友們的反應,如果時光倒退一年半,我也是其中一員吧。
但如今,當我重新解讀孩子講髒話的動機後,我的解題思路似乎就有所不同了。
1
孩子為什麼會講髒話?
老朋友們估計已經很熟悉我的解題思路了,先看到情緒,再解決問題。
因此今天談論的話題有個年齡限定,那就是學齡前孩子,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齡前孩子講髒話的動機無非有兩類。
1、單純模仿,尋求關注
很多孩子的第一次説髒話,幾乎都不太明白這個詞本身的含義。
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周圍的成人或者大孩子在講出某些詞時,所帶有的情緒更加激烈。
孩子對於情緒的捕捉是非常敏感的,於是他們就會想模仿,來體驗這樣的情緒感受,也想擁有這種“大人”的力量感。
而很經常的,每次當孩子説出這些詞時,全家對他的關注就更多,這就會讓他建立了一個錯誤的“因果關係”。
我説這個詞(即使不明白這個詞的含義),媽媽就會放下手機對我説話,全家都會圍着我説話。
於是,他們就會反覆説,即使這是“壞的關注”,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説,任何關注都是關注。
而且如果你的孩子正好處於2~3歲以後的階段,可以掌控某一些和大人對着幹的事情本身,對他們來説也是非常有力量的體驗。
2、發泄憤怒和沮喪的情緒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儘管還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確切意義是什麼,但他們懵懵懂懂地瞭解了這些詞是“不好”的。
於是,當他們情緒極端憤怒和沮喪時就會出現講髒話。
麻省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Timothy Jay曾經説過,當孩子還不會説話時,他們通過極端行為來表達這些情緒,打人、咬人、踢門等等。
這時,如果我們去觀察他們,就會發現和動物發脾氣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直到孩子開始説話表達時,這些行為才會慢慢減少,而講髒話也是表達情緒的工具之一,這是孩子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是學習情緒表達的正常階段。
從這個角度來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使是髒話),相對於之前用極端行為表達,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2
“以退為進”的應對策略
瞭解完了講髒話的動機,大家應該對我開頭給予朋友們的建議有更好的理解了吧。
但是,這裏的“讓他繼續講”更多的體現的是我們父母當下的應對狀態,用平靜的狀態回應,不大驚小怪,不打壓制止,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應對策略。
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孩子有這個問題的根源。
出於尋求關注的講髒話,如果我們可以持續平靜對待,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不講了。
而出於情緒的講髒話,那麼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疏導他們的情緒。
我曾經看到孩子各種“熊”第一反應就是欠管教,但後來我看到的是孩子的無助,他們不知道如何發泄情緒,他們實在太氣了,氣到只能用這樣極端的狀態來發泄。
因此,在孩子那個情緒的當下,不要急於教育,而是學會看到孩子的情緒。
當然這裏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影響他人,比如講髒話這件事,並沒有“實質”影響他人。
那如果影響了他人,可以先轉移到其他地方,比如打人時第一時間先隔離;在餐廳大叫哭鬧地上打滾,可以馬上帶離餐廳。
然後平靜地陪伴在一旁,回應孩子,“真的很生氣呢,媽媽抱抱,媽媽陪你坐這邊冷靜一會。”
當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情緒被接納了,他們任何時候都能安心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等到孩子情緒平靜後,及時覆盤,覆盤不僅僅着眼於教育剛剛發生的是不對的,更需要針對今後遇到類似情況,除了生氣(罵人),孩子還可以做什麼。
比如出於沮喪的發泄,可以一步一步拆解過程,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出於憤怒的發泄,可以告訴孩子如何避免,比如遇到不喜歡的小朋友,可以直接走開。
除此之外,對於這兩類情緒引起的發泄,還可以教孩子一些通用的情緒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數到10、一個人去靜靜等。
這些方法不只是在管教,而是在幫助,讓孩子掌握更多的應對技能。
所謂“問題孩子”,其實都是沒有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不要只盯着孩子嘴巴里冒出來的詞,而是關注孩子行為背後未被正確疏導的情緒和欠缺的能力。
不要教孩子從不生氣,而是教孩子怎麼生氣
3
尊重他人的日常浸潤
大部分談到講髒話的育兒文章都在説,父母言傳身教,自己先不要講髒話。這一點沒有錯,但還是沒有點到問題核心。
孩子即使不受父母影響,仍然會受到生活中其他孩子或者成人的影響,畢竟我們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因此,要真正在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在意識層面從小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他人,學會處理關係。
當一個孩子真的發自內心明白,人和人可以有不同,但也可以互相尊重,可以嘗試理解他人立場,有理有據表達自己觀點時,他們就會主動選擇使用更加友好的話語,而不需要我們人盯人地去嚴防死守他們所説出來的詞。
可見,父母言傳身教的確重要,但父母的言傳身教不該只是停留在“講不講髒話”這個層面,而是需要在日常每一個互動讓孩子看到,我們是如何處理和他人意見不同的,我們是如何尊重地表達不同意見的,我們很生氣時是如何控制情緒的。
孩子不會記住我們想要教他們的事情,他們只會記住我們是怎樣的人
就好像很多孩子會説“對不起”,但不是所有孩子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好像很多孩子會説“謝謝”,但不是所有孩子真的懂得感恩。
不要只是盯着孩子有沒有講髒話,更多的要關心孩子的情緒怎麼了,更多的要讓孩子理解如何是尊重他人,發自內心明白,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