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之後,桿秤開始走入了千家萬户,成為了各家各户尤其是從商之人的必備工具。秦朝統一六國之後,開始統一度量衡,在秤桿上加了3個星花刻度,從此規定一斤為16兩,而這個標準,在後世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
可當時已經普遍使用的13星花的桿秤,為何秦始皇要專門改成16星,卻沒有一個足夠支持他這個行為的動機,因此關於這3顆星花,還有另外一個更傳奇的説法。説是當年商聖范蠡發現很多人在使用秤稱重的時候,發現很多商人會動些手腳故意缺斤少兩。於是他通過自己的商業影響力,在秤桿上加了3個星花,分別代表“福祿壽”,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直接折壽。自此之後,商人幹缺斤少兩這樣的事就變少了很多。
因此,秤在我國的文化當中,不僅僅是一個稱重的工具,還象徵着一種標準、道德模範和行為準則,俗話説“天地之間有桿秤”,就是告誡世人要遵紀守法,恪守良心與道德。也正是因為秤在我國文化當中有如此地位,所以桿秤在我國的發展十分鼎盛,各家各户即使不從商也常常會備一把秤,不僅因為備秤有公正的象徵性,而且還能防止自己被奸商欺騙。
因此,桿秤在我國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尤其在宋朝時期,經濟發達,商品貿易極其頻繁,有時候的交易物品譬如糧食、木材等等,也同樣需要用桿秤來稱重。但是一袋糧食少説也有七八十斤,而桿秤在考慮到精確度、便捷度的情況下,其秤桿又不能夠製作得太大太重,可又要能夠支撐起如此之重的重量,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尋找足夠堅韌的木材,在同等大小、總量的情況下,能夠進行更大重量商品的交易。通常情況下,桿秤的木料大多選擇楠木或者“紅栒子”木,這兩種木材都是相對比較堅韌的木材,經常被使用製作傢俱等等用品。但是楠木的價格相對更加昂貴,而“紅栒子”木在山林之中的分佈又相對較少,熱切堅韌程度也並不夠高。
因此,一直以來,人們都在不斷探究更好的木材來製作秤桿。而經過前人不斷地努力,最終他們發現了一種極其優質的木材,其名叫做“鐵力木”。鐵力木是一種木質十分緻密的木材,極度堅韌,普通人即使使用斧頭也很難將鐵力木砍斷。而且鐵力木還有很多優點,比如無論乾濕其形變都十分之小,而且耐磨損、抗腐蝕、防蟲蛀,經過妥善處理之後即使經過幾百年都不會腐朽。
而且鐵力木還十分美觀,因此鐵力木不僅僅可以被製作為傢俱,很多時候更是充當建材,作為房子的頂樑柱也完全沒有問題。因此,當古人們發現了鐵力木如此堅韌之後,就開始不辭艱辛地從南方購入鐵力木,用以製作大型桿秤。從此,鐵力木開始被人們大量砍伐,主要就是用來製作建材以及桿秤等等。可是鐵力木並非是一種速生木,通常花費70年都只能長到18米左右的高度。而那些超過30米的大型鐵力木,基本上都是200年以上的古木了。
因此,在人們的大肆砍伐之下,鐵力木在自然界開始越來越少,人們也沒有興趣栽種培植這種很多年才能長成的木材,因此鐵力木一度在我國森林當中絕跡。好在後來我國反應及時,將鐵力木劃分為保護植物,這才將瀕臨滅絕的鐵力木從地獄邊緣拉了回來。比如在1989年的時候,當專家在雲南臨滄耿馬縣發現了鐵力木株羣的時候,就立即將其設置成為了鐵力木資源保護點,專門安排了護林員來保護這些鐵力木,每一棵鐵力木都有對應的護林員照管。
也是在這樣的保護力度之下,鐵力木族羣慢慢變得繁盛起來。但時至今日,鐵力木還是我國的二級保護植物,私伐鐵力木是違法行為。而我們保護鐵力木的行為,就像是天地之秤在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一樣,也是我們中華美德的一種體現。而到了現在,隨着各種電子秤的出現,桿秤已經逐漸被從市面上淘汰了,現在全國還在生產桿秤的,僅僅只剩下了一家。桿秤參與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秤文化”早已埋入了中國人的血髓之中,是中國一個極其重要的傳統文化遺產。我們已經保護了一個鐵力木,讓鐵力木重新開始變得繁盛,也需要再保護保護我們的桿秤文化,不要讓桿秤消失在我們的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