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你好,掃描桌上二維碼,方便點餐哦。”
相信不少友友們在外就餐時,或多或少都會聽到這句來自服務員的“友情提示”。
然而就在最近,這項看似便捷的服務,卻被判了!
原因無他——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
這事畢竟關乎很多人的日常,一經央視曝光,引發了不少網友們的“共鳴”:
要想點餐就要註冊,要想排隊就要註冊,不註冊也行就得等。
還有更麻煩的“關注公眾號”點餐,也成了這次網友們吐槽的點:
點餐嗎?收集個信息先這次央視曝光的商鋪,是位於四川德陽市的一家火鍋店。
一位消費者(羅某)在就餐時發現,商家要求其必須掃碼點餐。
然後羅某就發現,要想點餐,就得先關注這家火鍋店的微信公眾號,不然就無法點單。
這時你可能就要問了——那拿紙質菜單不行嗎?
羅某當時也是這麼想的,然而這個非常合理的要求卻被服務員拒絕了。
而且這名服務員在未經羅某同意的情況下,拿着手機就開始“點餐”了……
(接下來的流程,想必很多友友們都比較熟悉了)
先是掃碼後會進入到這家火鍋店的微信公眾號,需點擊“關注”。
然後在進入點餐系統之後,就會彈出一個h5界面,“點我授權”四個大字非常的醒目:
那在這一步,不點擊這個“授權”就不行嗎?
服務員説:“可以,點旁邊的空白處就行”。
然而事實卻是……點!不!動!
無奈,想吃上一口火鍋,那就先“點我授權”。
在此之後,手機屏幕上就又會彈出來一個界面:
在這個界面中就會提示:
德陽某某火鍋申請獲得:你的微信頭像、暱稱、地區和性別信息。
除此之外,掃碼點餐還會申請“獲取你的位置信息”:
也就是説,要想成功掃碼點餐,那就得是一路“同意”、“允許”、“授權”……
這事可把羅某“搞蒙”了——收集這些信息跟我吃個飯有啥關係啊?
於是,羅某一紙訴狀將這家火鍋店告上了法庭。
法院:停止侵權在羅某看來,這家火鍋店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
此行為既不合法、也不正當、更無必要,侵犯了個人信息。
羅某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要求火鍋店把與之相關的個人信息進行刪除,並賠禮道歉。
但火鍋店最初的回應是這樣的:
微信頭像、暱稱、地區和性別屬於網絡化名,沒有侵害個人信息的風險。
那麼“掃碼點餐收集個人信息”,到底算不算侵權呢?
四川德陽旌陽區法院在審理這項案件之後,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判決——侵權!
法院給出的理由如下:
羅某到火鍋店就餐,並無必要提供手機號、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訊錄等與餐飲消費無關的信息。
火鍋店強制授權收集羅某的微信頭像、暱稱、地區和性別信息,違反了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的法律規定,侵犯了羅某的個人信息。
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個人信息的界定有2條路徑。
首先,是 識別路徑,是指從信息到個人,即通過相關信息能夠識別出特定的自然人。
法院認為,這個案件中火鍋店提取的微信頭像、暱稱、地區和性別信息,通常無法識別出特定自然人。此時,該信息並非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
但是第二條路徑, 關聯路徑,卻不一樣了。
它是指從個人到信息,即已知既定個人,知曉“關於”該個人的進一步信息。
法院認為,羅某在火鍋店用餐,用微信掃碼,那麼羅某就是已知既定個人。
而火鍋店通過提取信息,知曉了原告的微信號、暱稱、地區等信息,該信息為羅某個人信息,依法應予保護。
最終,法院對這家火鍋店的判決如下:
餐廳停止侵權,於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刪除獲取羅某的個人信息。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隱患不止於此雖然這是“掃碼點餐”的事件引發了不少的熱議,但其實,這並非是這一亂象第一次被“點名”。
早在2021年的時候, 中國消費者協會就在其官網上發文説過這個問題。
當時文章的題目對“掃碼點餐”的態度和立場,可以説是非常之明確——
《“掃碼點餐”不應成為“單選題”,警惕“消費便利”變成“消費煩惱”》
在這篇文章中,除了從法律角度對“掃碼點餐”這一問題做闡述之外,還旗幟鮮明的指出“新技術應用不應成為特殊消費羣體的消費阻礙”:
由於智能手機操作的複雜性,掃碼點餐並不具有普適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掃碼點餐過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消費體驗和消費實現。
新技術應用不應成為限制消費者權利的工具,不應成為攫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藉口,更不應成為阻礙大眾消費的壁壘。
這也正應了網友對這次事件的評價:
但其實,除了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之外,“掃碼點餐”因信息安全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隱患。
例如在2019年,江蘇一位女士和朋友一起去吃火鍋,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頓火鍋她們竟然吃出了474萬元!
原來,當時這家火鍋店在搞優惠活動,吃飯的時候若是把桌上的二維碼發到食客福利羣,就可以免費贈送一道菜。
但也就是這個二維碼,卻成為了“天價火鍋”的罪魁禍首。
微信羣裏一些不懷好意的用户,掃描識別了這張二維碼之後,就隔空瘋狂下單:白酒數百瓶、火鍋鍋底幾十份……
這才導致了一頓火鍋能吃出400多萬的烏龍。
但其實,“掃碼點餐”只能説是一個表象,其背後的“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才是值得被重視。
例如“大數據殺熟”,便是一種直接導向。
像天貓就曾曝出過“88VIP會員價格比普通用户更高”的新聞:
而除了電商平台之外,外賣平台、單車出行、視頻網站也頻頻曝出與之相關的新聞。
再如我們現在經常用到的人臉識別技術,也是“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重災區之一。
此前就有一位河南鄭州一名男子,只因小區必須靠人臉識別進入,2年無法正常回家。
△圖源:微博@小莉幫忙真人站在面前,卻因未錄入人臉信息不讓進小區,實屬荒唐了。
新技術應用,有時候還真是成了一種阻礙。
那麼對於“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這一話題,你有什麼切身的經歷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參考鏈接:
[1]https://weibo.com/2258727970/LqZFc1pqR?type=comment
[2]https://tv.cctv.com/live/cctv2/index.shtml?spm=C28340.P2qo7O8Q1Led.S87602.45&stime=1651377600&etime=1651381230&type=lbacks[3]https://mp.weixin.qq.com/s/tY60S_HNxy3SoBeNyJVEsQ[4]https://www.cca.cn/zxsd/detail/29973.html[5]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2861405300686199875—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