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文 | Karakush

這是特斯拉目前的處境: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世界名畫

彷彿被南湘祝福過八百個小時代。

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對它的控訴,層出不窮,全宇宙找不出比特斯拉負面更多、毛病更臭、質量更潦草、甩鍋更漿糊、信用更坍塌的品牌。315竟然沒上,簡直是節目組的淪喪;還有人為它辯護,想必是水軍的洗白戰術。

網路上這麼想的朋友好像越來越多。世界戛然裂開,人類站成了兩個亞目:一邊是看破真相的人間清醒,另一邊是人間失格的綠色植物。

如果你有堅定的信仰,相信特斯拉就是特垃圾,那你很幸運,能擁有信念感無論如何都很幸運。同時,本文和你沒什麼關係。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對於真相沒有什麼privilege,所持證據不過就是看個外圍、聽個隨意,那不妨停下跟風的熱鬧, 對非此即彼保持一些遲疑與警惕,掂量掂量當下痛打特斯拉的“政治正確”,多問自己一個問題:

特斯拉是不是真的爛成他們在説的這個樣子?

至少要有個數啊

此番引爆公共討論的焦點,還是失控這個老問題。

自去年5月,國內有媒體報道的事故不下十餘起。隨着同類事故數量增多,坊間懷疑不由愈演愈烈:頻頻失控是不是剎車系統存在安全缺陷,主流懷疑指向了博世的ESP+iBooster系統。

特斯拉是不予承認甚至理會的。他們指出,根據後台數據,絕大多數事故原因是駕駛員誤踩踏板。這很難讓事主和反方接受,就好像同牀異夢夢到被狗圍攻,你覺得是狗有狂犬病,他覺得是你受歡迎。

還是要先確定是什麼再問為什麼。今年初,我們曾出過一篇《特斯拉失控疑雲》,做了些交代。文中提到對缺陷假説的兩個支持證據:

其一是2020年初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及其缺陷調查辦公室(ODI)提交的請願書,整理了共232例失控投訴,這些個案被聯繫在一起試圖説明存在普遍性。

其二是來自羅納德·貝爾特博士(Dr. Ronald A. Belt)的研究,他基於出事特斯拉的EDR數據,分析出或許是制動及能量回收系統問題。這即為上述主流懷疑提供了理論基礎。

不過,如今它們都被權威否定了。ODI對請願書的調查指出,所有發生事故且有相關數據的案例,均為駕駛人員“誤踩踏板”所致——並且,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在加速踏板安裝、電機控制系統、剎車系統中存在問題而導致意外加速,或存在設計問題才提高了用户“誤踩踏板”的可能性。

同時,由於貝爾特論文也被作為補充材料提交,ODI也對其進行復核,結果判定無效。一是數據不準確,二是做了諸多錯誤的假設,比如對特斯拉動力、電機控制系統設計和操作流程存在誤判。

有興趣細究的朋友可以看看:https://static.nhtsa.gov/odi/inv/2020/INCLA-DP20001-6158.PDF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這個結論非常值得作為一個硬核參考。不僅是因為該機構獨立、權威,還因為他們從特斯拉取得了118起案例的EDR或車輛日誌數據,也就是最核心的證據;此外還全面調查了事故報告、剎車系統設計、保護措施、以及相關服務歷史信息等等等。

換個野雞角度,目前對其最兇悍的質疑,也不過是無關痛癢的陰陽怪氣。是以硬核。

我們不是要以此立論,特斯拉冰清玉潔,蓋過戳又是一朵好蓮花——不是的。

但還是可以達成一些共識:比如我們失控的事主,也極有可能確實是誤踩踏板而不自知;而由此對安全缺陷的指控,至少存在極大的疑點。

掉過頭想,坊間指控現在反而沒有實錘。沒有數據,沒有內幕證詞,沒有國內權威機構調查背書,甚至還沒到介入調查的地步。實際掌握的是什麼呢?就是發生了十幾二十起案例,且不論是不是駕駛誤操,還缺乏基礎統計,不能給出一個佔比來明確發生概率到底多高。

沒有數的所謂實錘,只能是手無縛雞之錘,僅以其言之鑿鑿而使錘之鑿鑿,就像不給福利卻讓你發紅包。成年人也要學會保護自己,抬高一下門檻,別輕信才好。

眾口成就污名

説回主題。

所以就本次事件來説,這是一個沒太爛的特斯拉,頂多是廣受爭議。相比之下,它在輿論中的形象則顯得受到了嚴重的污名化。

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於媒體的過分聚焦與放大。

你恐怕不以為意:口嫌體正直,你行你不寫。特斯拉是新聞富礦,富可敵國。根據2010-2020年Google Trends的數據,過去十年它是最受網民歡迎的汽車品牌,搜索量增長超過1200%。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每一個無題可乾的媒體狗一定曾受惠於它的牙慧,每一個流量焦慮的媒體狗也一定會持續吃這口嗟來之食。不寫特斯拉,就是辜負時代與頭條,狗都為你不值得。

我們這裏強調的是“過分”。眼下關於特斯拉的傳播有兩個明顯的特徵,説明過分了:

一是芝麻綠豆化;

一個魔幻的案例,比如前兩天@來去之間 轉發的一個視頻,是地方台的一檔民生節目: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長沙車主陳女士稱,自己剛買的Model Y在路上開得好好的突然爆胎,爆得輪轂和鋼圈都壞了,陳女士認為是質量問題。但是在特斯拉中心看過行車記錄儀之後,工作人員指出,爆胎前一刻路面出現閃光點,而鋼圈內側也發現了不屬於輪胎的疑似花崗岩物質。於是拍照給供應商韓泰輪胎作進一步鑑定。

雖然節目沒有呈現最終報告,但極可能是個什麼事呢——特斯拉磕到路上的小石頭然後爆胎了……節目為四分半的跟蹤採訪,並且是315特別欄目,標題是《315在行動·新購特斯拉上路十天 行駛中輪胎爆裂》。

後來特斯拉的調查回應

作為消費者,有情緒、有疑問、有主張,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是這個事情也被認為是新聞,就有些顛覆常識。過去我們常常説,狗咬狗不是新聞,但是放在特斯拉身上,狗踩到屎腳臭了也可以被做成新聞。

瑣碎若給予足夠的關注,就不再是小事,也不會是什麼好事。乏善可陳還沒話找話,你可以試試。

二是伴隨替天行道情結的負面化。

比如關於失控事件,大量的負面報道其實立場大於事實。它們通常缺失一手素材,卻仍舊擲地有聲:你看它斷軸減配割韭菜,甩鍋道歉還搞兩面派,傲慢必死。以這樣的態度,就是一肚子壞水,一壞到底的。

有朋友可能會覺得,負面才彰顯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敢説真話的表現,是面對企業這個制定規則的強權者,為戰鬥力為5的消費者請命發聲,避免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很久以前,六神磊磊有篇文章,叫“可以見義勇為,不要替天行道”。我覺得媒體的社會責任,也在於此——可以見義勇為而非替天行道。

都是鐵肩擔道義,但是絕對有差別。“比如你覺得你有資格進行審判,有資格量刑;比如你覺得事實不重要,細節不重要,你信的才最重要;比如你覺得公理和正義天然在你一邊,哪怕出現了反面的證據也可以漠視。這就是替天行道了。”

替天行道一定是有失公允的,而這違背一個媒體的基本準則,理中客地還原事實。

此外,我也不相信所有負面發聲的媒體,包括所有媒介上的表達者,當真認為特斯拉就是如此不堪的。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傳播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沉默的螺旋”。如果一個表達者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會勇敢地説出來,並且越受到歡迎就越會積極地參與進來;相反,如果他發現自己是少數派,被無視甚至被攻擊,就會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沉默下去。

過程螺旋發展,前一種觀點會更廣泛大膽地擴散,後一種則會保持沉默下去。現在的輿論場,就有些負面帶節奏的意思。而無論你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你都會有一套自己在輿論場中的社會皮膚,去適應這種“意見氣候”。

很有意思。你可以觀察到一些著名電動車愛好者在近期的“失聲”,至少相比排山倒海的負面檄文而言,顯得過於冷靜而沉默。我覺得就是這個道理。

從大菊觀而言,大家你一刀我一刀地打造出一個負面敏感向的輿論場,也並不利於電動車的發展。目前來説,特斯拉仍舊是電動車的標杆,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廣大羣眾對電動車、對電動車新品牌的普遍認知,有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思。

有些風吹草動則集體摧枯拉朽,給不明真相的消費者留下的印象,不僅是特斯拉不行,而是這一票電動車都不行。即便出於這個考慮,單向度地猛扇巴掌其實沒有那麼正義。

我願意相信,批評的初衷是為了督促一家年輕而略顯囂張的企業具備更像樣的責任感,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但是若批評本身不夠理性、客觀,本身就囿於偏見,談何自由可言。

沒有一個轉評贊是無辜的

媒介自反到此為止。

這個污名化的局面,當然不只是這屆媒體不行,這屆讀者也很不行,因為我們接受信息時不可避免嚴重的信息繭房。

今天“信息繭房”總被拿來指摘算法,但是按照凱斯·桑斯坦(Cass Robert Sunstein)提出時的理論,就是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接觸信息。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就更願意主動接觸並相信原本就符合我們態度、觀念、立場的信息,而儘量避開與自己相悖的內容。這種選擇性心理,是我們維護內心秩序的方式,是一種天性。

當然,這勢必會帶來信息窄化、結構失衡等問題。當一個人只關注自己,那些贊同自己、愉悦自己、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信息,是很容易變得偏狹、封閉甚至極化。而當這樣的個體相逢於網絡,進行羣體討論之後,就很可能演變成羣體極化。

現在微博上就很容易發生這種情況,每個KOL是一座山頭,吸引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實和追星女孩沒有差,只是你追的大V們顏值更差。

具有相似想法的朋友,會自發形成團體,而以該KOL為領袖,以其言論為團體共識。不符合共識的言論,會被排擠抵制,由此形成一種團體壓力,反過來維護團體共識,形成閉環、生態化反了。

你可以去各個山頭下面逛逛,一眼分明。比如一位“特黑”派KOL轉評“充值特吹”鑑定,即使看上去比較中肯中立,評論樓裏會引來粉絲瘋狂跟帖吐槽。傳播學上管這個現象叫“迴音室”效應,相當於在羣體內形成信息繭房,很容易達成意見統一。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但並不總正確,容易偏激、過度自信、甚至不講道理。

信息繭房不是一個快樂安逸的小天地,確切來説,它是在表明作為人的劣根性。繭房其實只是又一種懶惰,我們懶得走出舒適區,懶得去冒犯自己,懶得去獲取更多的信息,學習建立全面的真相,懶得和自己辯證搏鬥並承認原本的自己可能是錯誤的。

可能有朋友不以為意,認為自己就是意志堅定地支持KOL。其實很容易測試,你可以看看對於領袖給出的事實與意見,你有沒有做過double check,有沒有自己跑通過邏輯鏈,有沒有思考過別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一句頭鐵的“我不同意其他觀點”,只是換種方式在補償,自己缺乏理解他者的能力,缺乏與超出繭房之外的世界共情的能力。你很可能只聽得見自己的需求,而聽不到遠方的聲音。

自然也別指望能公平聽見對方的聲音。站隊是繭房的一種體現。比如看到有粉絲表白,因為覺得某位“特黑”KOL剛正不阿,佩服他的為人,所以就在特斯拉失控這件事上,也無條件地和他站在一起。我們總是太關心屁股在哪裏,但是比起一個坐實的屁股,世界更缺理性公正的眼睛。

很有意思,引爆本輪失控風暴的海南女車主,現在已經刪光了自己的微博。

不過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她先是在前幾日發佈“聲明”,表示認可特斯拉的檢測結果,不存在質量問題,並且對佔用輿論資源表示抱歉——然後刪掉了,取而代之是一句簡單的交代,“正在與特斯拉和解”——然後設置了權限。

倒戈讓不少團體朋友非常三如: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很有意思。維權車主不和解那要幹啥?集齊108個古惑仔上梁山創業嗎。

今天我們需要客觀的媒體,去採訪、調查、報道,還公眾一個全面的真實;更前所未有地需要理性的讀者,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有獨立甄別、思考、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各自抱着大象的指甲片,説大象是薄的。

曾經被捧到多不該

如今就被踩到多不該

除了以上,特斯拉本身確實不太爭氣,能夠持續不斷地供給“黑料”,讓負面新聞的由頭持續更新。

比如公關,諸多騷操作導致在這場輿論戰中變得被動,沒什麼公信力,也沒什麼聲援的聲音。説明不僅危機公關有問題,平時人品攢得也不行。

比如質量,無傷大義卻不靠譜地十分高頻。最近,J.D.Power發佈北美的可靠性研究排名,特斯拉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雖然樂觀地講還有更差的墊底,但我們還是要在陰溝裏仰望繁星。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它素來的“特色”就是質量差,或者説製造從來不在優先級上。在它還是一個小眾科技品牌的時候,那個客羣極富容忍地忽略這個問題,並不代表沒有問題,並不代表不是問題。

這遠不是特斯拉的危情時刻,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是時候努力提高一下自己,實實在在降低故障率,也實實在在降低上負面的風險率。

誤解與成見,會在世界上構成比詭詐與惡意更多的悲劇。

就別再讓疏忽與愚蠢給自己挖坑了。

舉報/反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28 字。

轉載請註明: 過街特斯拉,你該不該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