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孟昭立:紮根生產一線的國家級技能大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同建通訊員潘希強
編者按: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發展。聊城市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勇攀高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斷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實幹作風,他們以夢想為帆,以奮鬥作槳,為聊城市奮力實現在魯西大地率先崛起作出了貢獻。現對評選出的2021年度“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蹟進行展示,快來一睹他們的風采吧!
47歲,正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作為新時期光電纜行業一線的高技能人才,他憑藉精湛的技藝和始終如一的堅持,為光電通信裝備研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新時期的產業工人樹立了典範。他就是山東太平洋光纖光纜有限公司設備部部長孟昭立。
虛心學習,“門外漢”成為國家級技師
孟昭立的愛學習愛鑽研有目共睹。始終紮根生產一線的他,憑藉其勤奮和虛心學習,從一位“門外漢”成長為我國光電纜裝備研製及維護領域行業專家型技能人才。20多年來,他刻苦鑽研設備創新管理技術,先後製作發明了光纜生產護套用全自動集中供油裝置、光電纜移動盤具旋轉裝置、自承式皮線纜跳纖剝線鉗、高能光纖切割刀等,解決了行業核心技術問題,練就了一套絕活絕招,實現了由空白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為企業發展、行業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孟昭立深知技術革新的重要性,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學習新知識,特別是面對新難題,作為企業的技術骨幹都要第一個衝上去,迎難而上,永不服輸。
孟昭立説,他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光電纜行業專家型科技人才,離不開企業對個人的培養。作為一名技術工人,能用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帶領團隊進步,同時還能服務羣眾,他覺得非常幸福。創新道路永無止境,他將不斷探索下去。
不斷創新,以技術革新領先行業
近年來,通信光纜市場急速上揚,隨着光纖光纜製造技術與材料的不斷髮展,光纜行業中設備快速技術革新仍是一片空白,陳舊的生產設備已經不能滿足新型高附加值產品的工藝加工要求,生產環節有質量問題的產品流入到下一個工序,造成生產成本佔據首位,質量返修對操作的精準程度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可能直接導致產品報廢,根據多年的機修修補經驗,孟昭立發明並完善了“光纖缺陷修補外徑檢測方法”,一種光纜外徑檢測裝置與方法屬於光纖生產設備的技術領域的典範,本檢測方法檢測到凸瘤時,就會輸出電壓信號;報警裝置為聲光報警燈和用户操作界面警示窗口“偏差報警”字幕以500毫秒速度閃爍;操作界面“偏差報警”閃爍提醒操作人員;避免了不良產品流入到下一道工序。能實時為生產者提供光纖表面凸起的位置,及時處理修復,避免了對生產裝置進行重新調試或者後期打磨處理,甚至不合格產品流入到下一工序中,造成斷纖等更重大的質量事故;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事故率,提高了生產效率;同年研發一種光纖自動束線裝置製造技術;該裝置的應用使不同顏色的光纖更加易於區分,通過電機轉動使得扎紗在光纖上發生有規律的螺旋復繞,裝置製作費用較低且工作效率提高35%,工序單台設備改造僅需要4萬元,節約設備購置費用約80萬元,此項技術填補了國內光纖束線生產工藝技術的空白。
恪守公心,技能無私傾嚢相授
在孟昭立的腦子裏,始終在想着如何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如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響更多人,他立足現場積極開展創新入門培訓、合理化金點子、小改小革創新活動日、發明創造協會、創新小組、全廠羣眾合理建議等,配合公司推廣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的建議,籌建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公司任命孟昭立主導與多家職業院校、生產研發部等聯合推行“師帶徒”“老帶新”“傳幫帶”的新型人員培養機制。採取名師帶徒、拜師學藝各種方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等活動,他把束管工序在線缺陷檢測裝置的製作技術傳授給了生產工序所有成員;每年對新招聘人員進行崗前培訓達到20課時,對在崗人員培訓12課時,培訓人數300餘人。近幾年他帶領自己的團隊為企業小改小革提出合理化建議150多項,企業技改項目54項,他組織主導完成了年產750萬芯公里通信光纖項目、VCSEL芯片及AOC有源光纜項目、年產400噸光纖預製棒項目、380km/h以上電氣化鐵路用高強高導接觸網導線研究生產基地等省級重大工程項目設備、設施安裝調試工作,他帶的徒弟中已獲得高級工職稱15人,技師7人,高級技師2人,市首席技師1人,為企業設備技術管理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新的活力。
榮譽是成就,更是對一個人的肯定。孟昭立先後被授予聊城市首席技師、山東省突出貢獻技師、齊魯首席技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第十四屆全國技術能手、中國機電維修與改造協會特聘專家、工匠達人、《電線電纜》學術期刊審稿專家組成員、全國智力人才庫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