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不少比例的家庭,都是這樣的模式:媽媽忙裏忙外,爸爸上網遊戲。
在近期的《奇葩説第七季》裏有個辯題:媽媽瘋狂追星,完全不着家,我該不該阻攔她?
如果一個女人帶上了“媽媽”這個標籤,還能不能擁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呢?作為子女該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別人我不知道,但如果是我媽媽瘋狂追星,我會很支持,也會很高興。
就像李誕在節目中所説的:
如果我媽媽真的像辯題中的媽媽一樣瘋狂應援明星,哪怕她被騙錢、被欺騙感情,我都挺高興的,因為我覺得她沒有白活一次。
因為我們的媽媽從我們認識她的那天起,就已經是媽媽了。
也如同小鹿所説:
“有燭光裏的媽媽,為什麼不能有燈牌裏的媽媽?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為啥就不能至死是少女?媽媽也曾經是少女!”
1
媽媽越“浪”我越自豪
媽媽開心 孩子省心
我想拿我媽和我閨蜜的媽媽舉例。
下圖是我媽媽的朋友圈,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
我媽不“粘”我,因為她有她自己的生活,當我讀大學以後,她就對我徹底“放手”了,給了我最大的空間和自由。
我倆雖不會天天聯繫,但是關係並不疏遠,當我需要她或她需要我的時候,我們都會立刻就位,但平時,都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平時我遇到什麼事,也都會跟我媽商量一下,我倆目前的這種關係更像是“閨蜜”
每回提及媽媽的生活狀態,我都帶着“炫耀”的意味,她的時髦和前衞,讓我這個女兒感到非常驕傲!
然後來説説我閨蜜的媽媽。我閨蜜是一個大學老師,工作場地相對比較自由,她可以居家辦公,也可以去學校辦公,只是會有一定的任務要求。
但是前幾天,她卻突然跟我説:“以後都去學校辦公了”。原因是:她在家跟父母,尤其是她的媽媽沒話説,有時候説話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她媽媽是很典型的“圍着孩子轉”類型。只要她在家,就會出現以下場景:
你要不要吃點水果?要不要給你倒點水?我們中午/晚上吃什麼?
她只要一出門,她媽媽就會立馬問:“你去哪裏?要去多久?幹什麼?多久回來?還回來吃飯嗎?”
平時在生活中,也是事無鉅細。她也嘗試過讓她媽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每次提起這事,她媽媽就一副很委屈的表情,似乎覺得是女兒不要自己了。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獲得片刻的安寧和自由,她選擇換地方辦公。
相比於閨蜜,我想我是很幸運的,連閨蜜都直呼想跟我換媽媽。
我媽有她自己的工作和朋友,平時會和朋友一起看電影、吃飯等,有時還會一起去旅遊,她的朋友也會從其他城市來找她玩,我一直想,等我到她這個年紀,能活得像她這麼瀟灑,就好了。
媽媽全身心付出和犧牲,會讓孩子覺得窒息和壓力大;但媽媽如果能活得瀟灑一點,甚至“只顧自己”,大家都能更輕鬆一些。
如果一個媽媽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乃至事業時,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並非媽媽有多愛自己,而是:
你仍然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你的所有言行舉止等不僅要對自己負責,同時還要向我負責,因為我的世界中只有你,你是我生存的唯一意義。
可想而知,這樣的愛有多沉重和讓人透不過氣?如果她們能像下圖中的媽媽們一樣,開開心心地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是更好嗎?自己開心,子女也省心。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真正瀟灑的老人並不多。退休後依舊“粘”着子女,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而失去了自我的,可能佔大多數。
2
“離經叛道”的背後:
可能是孤獨
在現在的新聞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老人前往保健品推銷會,甚至不顧勸阻不斷購買那些不需要的保健品;有的瘋狂迷上廣場舞,每天定點報到,風雨無阻;有的寡居多年後突然墜入愛河,不惜為對方豪擲千金……
如果開個帖子讓網友們吐槽自己不靠譜的媽媽,我覺得應該會見識到更多“離經叛道”的行為。
然而,在瘋狂吐槽的同時,是否有人想過為什麼媽媽們會做出這些行為呢?
例如之前的扔下老伴,自駕“出逃”的蘇阿姨,放下一切的出逃,可能是過去的生活太壓抑。
還有之前被全網嘲諷的瘋狂表白靳東的61歲老太。
她每天從早到晚在抖音上看靳東,不吃飯也不喝水,還要離家出走、分居等,甚至還每天幻想着會和靳東結婚,不管誰來勸都沒用。
這是非常極端的情況,但老人家會被虛構出來的“故事”所騙,還深信不疑,一定是很孤獨,需要兒女的關心與陪伴。現有生活的不盡如人意,才會想通過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來獲得短暫的安寧。
畢竟媽媽跟其他的身份不同,這是不可逆轉的。只要你有了孩子,就要永遠地揹着媽媽這個頭銜。哪怕你再以這個身份為傲,也難免會有一些片刻會懷念自己還不是媽媽的時候。
《夢想改造家》第七季第九期中,有五個姐姐,她們都已經五十多歲了,其中兩個姐姐還有孩子,但她們選擇在退休後卸下媽媽的身份,和另外三個單身的姐妹一起在麗江蓋了一棟520平的房子進行抱團養老。
之所以離開成都,選擇來麗江生活,還有一個原因是晚上可以去酒吧。
在和設計師溝通設計方案時,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暢想。
看着節目中的她們,舉手投足間都透露着對未來生活的期待,真的很讓人羨慕。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們這樣灑脱,也不大可能完全地脱離家庭,但是有自己的追求和興趣愛好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為這説明你關注到了自己的內心。
3
媽媽也是普通人
同樣可以做自己
Papi醬在《我家那閨女》節目中,給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做了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當時有很多人認為這種排序很自私,尤其孩子竟然只排在第3位。
其實這並不是自私,反而是非常正確的排序。以下兩張圖是我在參加一個父母格局訓練營羣中看到的,恰巧可以用來説明這個人生排序的合理性。
簡單來説,就是當一個人足夠愛自己時,才能更好地去愛身邊的人。此時,身邊的人也才更能感受到你所給予他們的愛,否則大概率會落得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就像心理學家洪蘭所説的:
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媽媽,一個身心疲憊的媽媽,一個完全失去自我的媽媽,又能給孩子多少愛呢?”
上文所提到的開車出逃的蘇阿姨也是如此,她委屈和壓抑自己,圍着丈夫、女兒、外孫轉,但是身邊的人並沒有因此感激。
而現在的她更加關注自己,將自己放在了第一位,即便在自駕遊的路途中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她是快樂的。同時還收穫了眾多網友的讚揚,認為她走出了很多女性不敢走的那一步。
所以,媽媽只有先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愛孩子。
就像知乎中的一個網友所説的:人的一生很短,也只來這一趟,那麼到這個時候過真正的“我”不好嗎?
當然,如果你樂在其中,家裏的人也很願意接受你的付出,那可以繼續。如果不是,請好好正視自己,尊重自己。
不管多大年齡,都不要放棄自己的人生,不要被他人提起時只是誰誰的老婆,誰誰的媽媽,希望你也是你自己,就跟我們希望孩子也只是他們自己一樣。
最後,願每一個媽媽,都能一直活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