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家坨村村道上都種植了花卉。新華社記者白佳麗攝
新華社天津9月14日電(記者白佳麗、雷琨、黃江林)俵口鎮興家坨村在天津聞名,是因為兩個“特色”。作為“管道之鄉”,村裏有外出承包管道工程的歷史,100餘家施工隊走南闖北幾十年;作為“濕地水鄉”,村域橫跨“京津綠肺”七里海濕地的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曾一邊濕地養蟹,一邊招攬遊客。
可如今,興家坨村“變軌”了。
隨着2017年七里海濕地全面修復保護,濕地邊的興家坨村第一個感受到了變化——核心區封閉管理,人為活動全部退出;緩衝區、實驗區工業、建設、養殖項目受限。濕地養蟹搞不成了,旅遊熱也一下子降了温。
發展難題擺在了村民面前,興家坨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馬全勝家的大門被村民敲出來個“窩窩”。
“我們是離七里海濕地核心區最近的一個村,直線距離不到2公里,也是一個有着5000多村民的人口大村,人多地少。”馬全勝説。
老路走不通了,未來的路開始在天津市與寧河區兩級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漸漸明朗——走“生態路”,吃“生態飯”。
“就業是首要的。”馬全勝説。村裏大大小小的100餘家管道工程施工隊承接了1200多人的就業。此外,年輕人開始到離家不遠的汽車工廠務工,年紀大的村民則不用出村,就可以在村合作社打工增收。
興家坨村整齊的民居。新華社記者白佳麗攝
農田也加快流轉的腳步,全村九成以上的村民同意土地和水面進行流轉,大片土地上開始發展綠色生態、附加值高的“稻蟹混養”。
65歲的村民楊樹發將4畝地流轉了出去,村裏給他安排了保潔、門衞的工作。
“過去總覺得農民就是靠地吃飯,如果不種地了還能幹什麼?所以腦筋一直轉不過彎。可現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腦子裏的‘釦子’也解開了,都不需要兒女‘支援’了。”楊樹發説。
就業的問題解決了,村居環境的整治被提上日程。“村子美了,村民才能住得舒心,才能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增加收入。”馬全勝説。
興家坨村開始下功夫提升村容,硬化了主幹道路,修建了黨羣服務中心、村級綜合服務站、村民健身廣場、塑膠籃球場,還進行了全村整體亮化,完成了污水管網鋪設。
站在興家坨村街道上,放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齊的民居,民居牆外是村民各自選擇種植的花卉和樹木,就連門前的“停車位”上都種上了小草。
“街道兩旁的私搭亂蓋拆除了,路面積水的問題也解決了。現在我每天都在村子裏轉悠好多圈。”馬全勝説。
“以前都求經濟好,現在還要追求環境美。”楊樹發説。
如今,興家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2.6萬元,村內年滿60歲的老人,每年還可以領取至少1000元的生活補貼。
擁有了“顏值”的興家坨村,開始規劃康養休閒度假項目,吸引周邊市民來村裏體驗特色民宿和田園風光。
在興家坨村,村民出資自建了“天津興家民俗博物館”,粉牆黛瓦的免費展廳裏,還原了興家坨村幾代人不同的住房,收藏着當地各個年代的農用工具。“留住興家坨的民俗,挖掘好這些文化,將讓我們未來的鄉村旅遊更有內涵。”馬全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