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能源危機以後,人類對節能汽車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混合動力也應運而生。20世界末,混合動力的技術路線受到各大車企重視,當年能效較為突出的是豐田和通用,兩者都採用了行星齒輪組進行動力分流。
經過20多年發展,如今的混動核心結構早已不侷限於行星齒輪組,掌握混動技術的也不止豐田以及通用兩家。來到新能源時代,這些混動技術加上大電池,搖身一變成為插電混動,它具備充電以及加油兩種補能形式,能兼顧“低油耗”以及“無續航焦慮”,是目前為止最適合我國國情的驅動形式。
而討論到低油耗以及無續航焦慮的時候,就一定離不開一種特殊的技術路線,它就是增程式。
一直以來,有關增程式電動技術是否落後、是否應該被淘汰的話題備受業內人士爭議。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Q2業績會上表示:“往後看5年,增程式仍舊是SUV最佳解決方案。”而華為餘承東也對增程式看好並指出:“目前充電樁的完善與普及還需時間,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適合的新能源車模式。”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態度。
大眾中國CEO馮思翰則表示:“增程式電動車並沒有想象得那麼環保,從整個國家和地球的角度來説,藉助化石燃料的燃燒為汽車動力系統發電是一種“糟糕的解決方案”。” 長城魏牌CEO李瑞峯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多次發文表示:“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後是行業共識,增程式電動車是門檻較低、技術落伍的車型,並指出增程式的本質是串聯式插電混動。
那插電式混動和增程式電動究竟誰更好呢?
先看工作模式,增程式有兩種工作模式,分別是純電以及串聯,其中串聯狀態下發動機驅動發電機發電,電再驅動車輪。因為結構限制,增程式車型的發動機無法直接驅動車輪,這就浪費了發動機的動力,而且高速巡航工況“先發電再用電驅動”的效率也沒有發動機直驅高。
而插電式混動常見的驅動形式有四種,除了純電、串聯之外,因為發動機能驅動車輪,所以多了並聯以及直驅兩種模式。並聯能充分利用發動機動力,在高速巡航工況下直驅的綜合效率也更高。
(來源:皆電)
所以從能量轉換效率角度看,插電式混動比增程式電動更高效。
可能還有人説:“增程式沒有結構複雜的變速箱,更可靠。”
但問題是像比亞迪DM-i、DM-p、本田i-MMD(插混版)這些都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變速箱呀,所以插電式混動和“結構複雜的變速箱”其實沒有必然關係,只是取決於具體技術路線的差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