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災後重建:兩河見證一座“民心橋”落成

大象新聞記者 邱延波 張莉/文圖

有着“小黃河”之稱的沁河,在武陟縣境內匯入黃河,因河牀高於地面,解放前在武陟境內多次氾濫。2021年7月大水,沁河在與黃河匯流前不遠處的黃河灘區內,將灘區內一條東西向通行的生產、生活道路沖斷。為了附近百姓通行,當地克服重重困難,新建一座“民心橋”。

武陟災後重建:兩河見證一座“民心橋”落成

大水沖斷路,地面成河道

10月13日,武陟縣嘉應觀鄉附近,奔流千里的沁河在這裏匯入黃河。一位老農説,黃河經常在這裏滾來滾去,河牀滾到對面時,這邊就會多出十幾裏寬的灘地,滾到這邊時,對岸就會多出大片灘地,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去年7月大雨,沁河與黃河交匯處,大片灘地被淹。

武陟災後重建:兩河見證一座“民心橋”落成

沁河,黃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從山西高原衝下,穿過太行山,進入河南境內,在武陟縣流入黃河。沁河的下游河道河牀高出兩岸地面2~4米,在武陟縣木欒店附近臨背河懸差7~10米,與黃河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歷史上決口氾濫頻繁。沁河因此被稱為“小黃河”,是黃河眾多支流中唯一被納入國家統一治理的河流,史上曾多次改道,直到清雍正年間築了堤防才穩定在這裏。

黃河寧,天下平。位於黃河中下游分界點、黃河與沁河交匯處的武陟縣,歷來是治河的關鍵要地。從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應觀,從修建永濟渠渠首到興建人民勝利渠,幾千年來,這裏的治水從未停歇。2021年7月,水患再次在這裏肆虐。沁河在流入黃河前,將灘區內的縣道王園公路沖斷幾十米,一路狂奔注入黃河。

“這座橋下本沒有河,去年大水衝過來,形成了新的河道。”武陟縣交通局局長原擁政説。

一座“民心橋”,兩河來見證

原擁政説,被沁河水沖斷的王園公路是黃河北岸灘區內唯一一條東西向通行的生產路、生活路,全長近100公里,東接新鄉平原新區,西連孟州市,在武陟縣境內有45公里長。去年7月20日沁河發大水,將這條公路沖斷了,形成了橫向幾十米寬的河道。

“小黃河不是白叫的。”原擁政説,歷史上,沁河在武陟縣多次發生水災。暴雨季節,沁河、黃河同時漲水,沁河水不僅流不進黃河,反而會被黃河水倒灌逆流,造成水患。翻開史書,上載從公元237年到1948年,沁河下游曾決溢293次,18次淹沒兩岸縣城。

水只能疏,不能堵。2021年7月20日水災過後,武陟縣農村公路管理部門積極向上申報災後重建項目,準備在被沁河沖斷的王園公路上建一座民心橋,方便百姓通行。項目爭取中央專項資金400萬元。

武陟災後重建:兩河見證一座“民心橋”落成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做完施工圖和資金評審,準備招標建設的時候,9月份沁河水再次上漲,將原本已經被沖斷的王園公路衝出更大的豁口,河道沖刷得更寬。無奈之下,武陟縣第二次組織設計施工圖和資金評審,進行了招標。

“災後重建,一天也不能耽誤,老百姓所盼的,就是我們要乾的。”原擁政説,在中央資金還不到位、建設資金增加的情況下,武陟縣委、縣政府決定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部分由縣財政解決,為工程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還遇到了黃河小浪底調水調沙,工程一度中斷。很多人不理解,黃河調水調沙,跟武陟縣修橋有什麼關係?黃河調水調沙時,下游河水大漲,黃河水就會倒灌入沁河,沁河入黃口向上兩公里內一片汪洋,無法進行正常施工。儘管如此,武陟縣還是克服各種困難,按時間節點完成了工程建設。

原擁政説:“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施工過程中,我們嚴格監督,執行各項工程規範和安全生產流程,確保這座民心橋、民生橋的建設質量安全。把黨對受災地區老百姓的關心和温暖落到實處,把災後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

黃河無言,沁河無聲,它們卻見證了一座“民心橋”的落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8 字。

轉載請註明: 武陟災後重建:兩河見證一座“民心橋”落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