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兒
老有所養是很多老人心中期盼的。人老了,便什麼也不圖了,只希望有個安穩的老年生活,然後安安靜靜地離開。儘管對社會對老人何“去”何“從”問題如此重視,可國內仍舊有很多老年人無人贍養。
今天要説的是位年逾八十的老太太,因為家中沒有地方可住,這位婆婆唯有住在樓梯間,而且一住就是多年。婆婆的兒媳稱家中真的沒有地方,她也知道在樓梯處搭建“屋子”不太好,但她也沒有辦法。
可是老太太不僅在樓梯處搭建睡覺的地方,而且把很多雜物也堆放在那兒,其中還包括一些容易燃燒的物品,再者她住的是七樓,再往上就是天台,逃生路口就在那兒,現在也被堵上了一部分,不得不説這存在很大的安全問題。
直至記者來到老太太家中,老太太兒子才露了面。據鄰居透露老太太兒子兒媳二人也只是偶爾給母親送飯,且老太太兒子也沒開口提過要把老母親接回家去住。
看到這兒,不得不説了,什麼家裏沒有地方,什麼無奈之舉,什麼等老太太“走了”就把違規搭建的東西拆除都是託詞,家裏東西是有多少才會擺不下一個老太太住的牀,十幾載光陰,還不夠想辦法給老太太挪個位置嗎?讓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在樓道住了十幾個春夏秋冬,於心何忍?
説到底一些人就是不願贍養長輩罷了,可是別忘了總有一日自己也會成為別人口中的“老人”,總有一日也會成為孩子眼中的“累贅”,若是現在就不能給孩子做個好的示範,教他們孝敬長輩,那未來可想而知。
01
父母的今天也許就是子女的明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想讓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那你自己就先要如何地對待別人。這是很公平的一件事。
為人父母者,同樣也是為人子女者,要回報父母的恩情,更要給孩子做個好的示範。在教孩子孝敬長輩這方面就要身體力行,首先正常地贍養父母要做到吧,讓父母老了有地方住是最基本的,若是連贍養父母都無法做到,那麼還談什麼好好孝順父母呢?
為人父母者,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默默地學去,然後產生影響。想讓孩子將來贍養並且孝順自己,那麼首先就要讓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孝敬長輩的。不然將來孩子不孝順自己又能説什麼呢?
02
父母是孩子行為的導向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所有能想到的一切。父母與孩子從來就不曾站在一個對等的高度上,父母可以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孩子往往不能。他們習慣了給自己找各種藉口,但是下一次他們又可以厚着臉向父母要求一些事情。
贍養自己的父母,是為人子女者應當盡的義務。説義務都覺得太過官方,贍養老人不應該成為子女自覺去做的事情嗎?本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可有些人啊總是推諉,一句家庭條件不好,沒錢或是屋子沒地方就輕易博得了大眾的同情。
還有人為那些不贍養老人的子女説話,其實,他們説的也有一定道理。但可能人跟人不同吧,因為愧疚,因為心疼,因為想回報,所以有的人就把父母放在了第一位,絲毫不在意“一意孤行”對家庭可能帶來的影響。
但有些人怕家庭破碎,怕生活壓力更大所以乾脆忽視了父母,他們對父母不聞不問,甚至選擇逃避現實來免除自己良心上的譴責。
03
父母如何做好示範
1、以身作則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行為的催化劑,在父母關心愛護長輩的同時,孩子們也都會看在眼裏,你現在照顧父母的方式可能就是孩子們將來照顧你的方式,因為孩子們都是跟父母學的,到時候可不要覺得孩子太過敷衍,因為你當初也是這樣對孩子的爺爺奶奶的。
在身邊有這麼一户家庭,老太太喪偶也是很多年了,早些年老太太腿腳還很利索,也能自己生活。可是這幾年不行了,老太太有兩兒一女老大提議説不如這樣:我們每家家養着老太太一個月,月底換班,這樣也不是很耽誤工作。到時候輪到誰家,再從外面回來個人照顧就是了。其餘兩人也贊同他的建議。
這樣的方法施行之初看起來還不錯,可時間久了,大家就都懈怠了。
二兒子一家為了賺錢,竟想出了讓二兒媳孃家媽媽來照顧婆婆的方法,兩個老人,在一起要是出點什麼事可怎麼好呢?而且二兒媳孃家媽媽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不能時時刻刻照顧老太太,所以老太太就是飢一頓,飽一頓的狀態,很多時候都是靠鄰居的接濟才能吃上熱乎飯菜。
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自然也不會尊重孝敬長輩,拿上述事例來説,父母不重視長輩,孩子自然也重視不了,孤苦伶仃的老人多數時候是一個人在家的,這怎麼不令人擔憂?
2、向孩子講述一些富有孝心的人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孝順長輩的例子,比如高中時代學的《陳情表》裏面的李密,學過這篇文言文的人沒有不被李密的孝順折服的吧。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這句話曾看哭了很多人,沒有祖母,就沒有他,所以為了照顧祖母,他寧願推掉做官的機會,這份孝心,實屬難得。
當然給孩子講這些也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如此地步,只是可以教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又可以讓他們增長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拒絕孩子不敬長輩,教會他們做個富有孝心的人,對孩子自身有好處,對孩子將來贍養父母也有好處。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做,不要讓他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要讓孩子學會體諒、理解父母,沒有體諒,何談孝順呢? (執筆:思歸)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