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平均初婚年齡越來越晚了。
2020年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漲到了28.67歲,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4.89歲,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5.75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4歲。
也就是説,10年間,平均初婚年齡推後了近4歲。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齡推後了3.63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推後了3.95歲。
從每年的初婚人數來看,近年來總體呈現下降的態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數據,2010年初婚人數多達2200.9萬人,2020年則降低到了1288.6萬人。
平均初婚年齡推遲成普遍趨勢
從各地來看,平均初婚年齡推遲成為普遍趨勢。
以杭州為例,2021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8.5歲、女性為27.1歲,與上年相比,男性晚0.2歲,女性晚0.3歲。男性平均結婚登記年齡為31.7歲、女性為30歲,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晚0.3歲和0.4歲。
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齡甚至突破了30歲大關。
根據安徽省民政廳發佈的數據,2021年安徽省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3.31歲,初婚平均年齡分別為男31.89歲,女30.73歲。
江蘇省統計局在《2021年江蘇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一文中透露,隨着時代的發展,江蘇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穩步遞增。女性平均初婚年齡 2000 年為 23.22 歲、2010年為23.76歲、2020年為29.66歲。2010年與2000年基本相當,而2020年女性初婚年齡比2010年足足推後了近6歲,接近30歲。
伴隨着初婚年齡推遲的是結婚登記人數的下降。民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結婚登記僅813.1萬對,同比下降了12.2%,這是連續第七年下降。
資料圖:一對新人拿結婚證和日期數字拍照。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平均初婚年齡為何推遲?
從歷史趨勢來看,上世紀80年代初期,平均初婚年齡呈現下降趨勢,1980年為23.59歲,1986年降低到22.83歲,此後開始上漲,到1992年又漲到23歲以上,1996年突破24歲,2011年突破25歲,2014年突破26歲,2017年達到27歲,2020年超過28歲。
這一代人為什麼會晚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
合肥市民李先生表示,30多歲好多都沒結婚的,主要的原因就因為房價壓力太大了,因此儘量地往後推遲。合肥市民姚女士表示, 20到30歲之間需要去先奮鬥,要先能夠做到經濟獨立,之後才會去考慮結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馮文猛對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分析,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結婚成本的上漲、就業和職場競爭加大、婚姻觀念變化等,是初婚年齡推遲的重要原因。
一是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大學畢業後讀研、考博,尤其是女性羣體,受教育年限在不斷延長,這自然就推遲了結婚年齡。
二是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很多年輕人忙於工作,不少人還經常加班,沒有時間戀愛,跟異性接觸機會少。
三是結婚成本上升,房價上漲,彩禮提高,無論城鄉,結婚要考慮住房等因素,尤其是一線城市成本更高,導致結婚的準備期拉長。部分地區的天價彩禮直接把一些人嚇跑了,或者結不起婚了。
四是婚姻觀念的改變,現在的年輕人自我意識增強,越來越重視婚姻的自主選擇和質量,而且生活便利性也在提高,很多人覺得一個人生活也挺舒適,對家庭的渴望和依賴也越來越小,不認可婚姻就是戀愛的唯一歸宿。
馮文猛認為,結婚年齡推遲,一方面對於女性來説可能錯過最佳生育年齡,導致生育風險的提高,另一方面,對整個社會的生育水平也有不利影響。但需要看到,很多國家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提升、社會化服務的豐富,晚婚、不婚人羣增多,這也是一個共性的問題,對此要有充分認識。在實踐中,能做的是儘量採取一些措施抵消其中一些不利於婚育的消極因素。
馮文猛建議,要降低結婚成本,整治天價彩禮等不合理婚俗,讓年輕人儘量都能相對輕鬆地談婚論嫁,不用為結婚犯愁。要優化升級婚育環境,提升婚姻市場服務供給和質量,擴大年輕人的交友圈,促進更多成功的婚姻匹配。同時,倡導婚姻、家庭、生育的重要性,消減部分人羣對婚姻、家庭、生育的負面印象。
對於近些年降低法定婚齡的建議,馮文猛表示,現在初婚年齡已經遠遠高於法定婚齡,如果導致初婚年齡提升的主要因素消除不了,降低法定婚齡預計也沒有太大作用。而且考慮到婚姻的穩定性,在不夠成熟的年紀下過早結婚也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離婚、單親家庭,這對個體家庭和孩子都是不利的。因此,降低法定婚齡的實際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