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網評 | 精準打擊外國企業,美經濟自由主義自毀長城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綜合

中國網評論員:唐華

責任編輯:楊新華 李小華 戚易斌

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精準打擊,已經沒有絲毫顧忌。

5月23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宣佈,將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讓這份針對中國企業的黑名單再次擴容。去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開啓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精準打擊中國企業的先河。此後,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大訊飛等公司也被拉入實體清單。

最惡劣的,莫過於5月15日對華為禁令的升級,既全面禁止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軟件和設備設計生產芯片,同時也全面限制全球廠商代工生產華為設計的芯片。

美國政府接連出手管制措施,意圖狠狠扼住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咽喉。美國“長臂管轄”在國際商業領域的不斷濫用,一次又一次讓人見識其野蠻、霸道和毫無底線。

自從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之後,美國就將兩國之間的摩擦描述為美國領導的西方民主社會與“修正主義大國”之間的對抗。

針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一系列措施,是美國對華科技戰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遏制中國技術發展的既定戰略安排。但在宣傳上,美國媒體和政客卻將其塗抹上政治色彩,比如聲稱“中國企業利用出口設備幫助中國政府竊取他國機密”“限制措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等等。美國企圖用意識形態之爭包裝、美化其缺乏道義理據的霸凌政策,編造和栽贓以莫須有的罪名,迷惑、拉攏盟友構築反華戰線。

事實上,在商業競爭乃至國家競爭層面,美國並沒有多少意識形態考量,凡是挑戰美國和美國企業霸權地位的,都會遭到極限打壓。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騰飛。到1989年,日本芯片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已達53%,超過美國的37%,日本電氣、東芝和日立三家企業的半導體產量牢牢佔據世界前三。在半導體產業帶動下,日本經濟也進入黃金時代,經濟總量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英特爾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哀嘆美國正在經歷“帝國衰落”,還斷言這樣下去,硅谷將成為廢墟。

正面戰場不是對手,美國便玩起了下三濫手段。一方面,美國發動輿論戰,宣揚“日本威脅論”,宣稱日本企業在芯片領域的全面領先,將嚴重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發動芯片戰爭尋找藉口。另一方面,美國開始羅織罪名,甚至用“釣魚手段”,尋機制裁日本的領軍企業。

1982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派人假扮IBM員工,故意把IBM公司的絕密設計資料發給了日立公司高級工程師林賢治。林賢治不知有詐,表示還想要更多資料,美國聯邦調查局馬上將與林賢治的來往資料公佈,稱“日本企業竊取美國技術”。1987年,美國指控東芝向蘇聯出售可減小潛艇噪音的機牀部件,違反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禁運協議,嚴重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隨後開始了一系列針對東芝的制裁措施,包括:取消從東芝購買導彈技術的協議,取消原定從東芝進口的上百億日元計算機合同,將制裁東芝的條款寫入貿易法案,同時禁止東芝產品向美出口2至5年……

種種套路,與今天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制裁何其相似。

彼時的日本,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面對無理打壓只能步步退讓,最終被迫簽訂《廣場協議》,從高歌猛進到一蹶不振,步入“失去的十年”。

讓人稱奇的是,特朗普在1989年的一次採訪中曾經宣稱:“日本正在有預謀地吸美國的血!這場殺人不見血的戰爭,日本已經勝利了!”30年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把日本兩字替換成了中國。

日本的前車之鑑提醒中國,面對美國唯我獨尊的霸道,無原則地妥協遷就,乃至於籤“城下之盟”,不能換來歲月靜好、你儂我儂,只能在技術壟斷的夾縫中苟且偷生。“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這是血的教訓,也是鋼的信條。

不斷拉長的實體清單,也在徹底拉下美國經濟自由主義的偽裝,露出唯利是圖的難看吃相。誰也無法保證美國當年之於日本、今日之於中國的無賴招數,他日不會施加到自己身上。濫用技術優勢實施精準打擊製造“寒蟬效應”,恐怕很難讓美國再次偉大,但一定會讓不畏強權的奮鬥者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