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紐約華埠餐飲業面臨困境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道,這些天,美國紐約華埠餐館“明豐閣”老闆梅先生的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紐約疫情嚴重,他怕政府會取消剛恢復的部分堂食許可,若這樣下去餐館最多隻能再撐兩三個月;而疫苗的研發,又讓他覺得看到了希望。
1994年,梅先生隨家人移民赴美。他的父母像很多新移民一樣做餐飲,而梅尚彬則一路讀書直到大學畢業。大學裏,他學的是會計,畢業後也曾從事相關工作,但這份工作並沒有給他提供太多的發展空間。2007年,梅先生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放棄會計專業,開一間自己的餐館。
梅先生説,當初他放棄會計專業進入餐飲行業,從沒想到會遇到這樣的困境。但即使現在,他也不後悔做餐飲,因為這個行業教會了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對他來説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梅先生進入餐飲業時,華埠的租金已經開始飛漲,加上餐飲業競爭又相當激烈,於是梅先生把地址選在了華埠外圍的下東城。這間小小的餐館只有16個堂食座位,生意主要靠外賣支撐,而菜單上的選擇卻有200多種,從皮蛋瘦肉粥到灌湯小籠包,菜式一應俱全。
下東城地區非華人居民較多,最開始梅先生的小餐館並沒有引起關注。但時間長了,明豐閣物美價廉的餐點和梅先生誠懇的為人吸引了眾多回頭客,他的小店生意愈發紅火,員工也從最開始的4人增加到了14人。
在梅先生的印象裏,客人們都很和善,中國新年時,很多人還會給餐館員工送來手套、巧克力等禮物。他從來沒有遇到過打劫,但吃霸王餐的事時有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梅先生總會原諒客人。“就當我請他吃這頓,吃霸王餐的人都有難處,一時拿不出錢,不然不會那樣做的。”梅先生説。
然而,疫情期間,吃霸王餐的事反而很少發生了,反而是客人給的小費明顯比平時還多。“客人們倒是常説,我們疫情期間很不容易,特意多留小費。”梅先生説。
不容易是真的。疫情開始後,明豐閣從4月到7月關門,夏季重開之後,下東城跟以前已經很不同。明豐閣的顧客裏,包括很多新畢業的白人大學生,疫情之後他們沒了工作,就都搬走了。
營業時間縮短,員工也只剩了6個人。即使如此,如果疫情持續下去,據梅先生估計,餐館可能最多隻能再撐兩三個月。他心裏十分着急,因為很多員工是跟了他十幾年的老員工,他覺得對他們有責任。
如今,梅先生把希望都放在疫苗上,希望疫苗能快點研製並普及。他也希望政府能發放更多的紓困貸款。“我們辛辛苦苦就為了吃口飯,現在連飯都快吃不上了。”梅先生説。(榮筱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