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蘇州到上海,百餘公里,開車兩個小時。敲開一扇門,握住門後那雙手,不過一瞬間。

從朝鮮戰場到回到祖國,從23歲到90歲,為了這一瞬間,姚靜惦念了67年,等待了67年。

2020年10月20日,姚靜終於找到了她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戰友李霽的妹妹李霖。相見的瞬間,兩雙佈滿皺紋的手緊緊相握。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姚靜與戰友李霽的妹妹相見合照。受訪者供圖

姚靜穿着綠色的舊軍裝,胸前戴滿了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微微低着頭,凝視着手裏的照片。照片中的李霽一頭短髮,繫着一條白色的圍巾,微微笑着,年輕而美好。

李霽永遠是風華正茂的模樣,而她的戰友、她的妹妹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歲月的痕跡。

距離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已經過去整整70年了,歷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240萬志願軍入朝參戰,19萬餘人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對姚靜來説,找到戰友李霽的家人不只是為了了卻自己的一個心願,更是為了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一個布袋,一場跨越67年的相見

一個白色布袋,上面繡着一隻紅嘴紅腳的白色和平鴿,這份“贈給最可愛的人”的禮物從中國到朝鮮,又跟着姚靜從朝鮮回到了中國。

那也是李霽送給姚靜的禮物,姚靜從炮火紛飛的戰場帶回家中,保存至今,珍視異常。每次拿出來翻看,就好像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李霽送給姚靜的慰問袋。受訪者供圖

1930年,姚靜出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解放前,她一直待在家鄉,是一名地下黨外圍組織成員。1949年4月,家鄉剛解放,姚靜就報名參軍,加入23軍67師文工隊。時任班長的姚靜,與副班長李霽成為了無話不説的好朋友。

“我們一起參軍,一起遞交了請戰書。”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得知部分女兵留守國內,姚靜和李霽等人咬破手指,寫下了參戰血書,如願參戰。

1952年8月,志願軍23軍從江蘇太倉出發,坐火車北上丹東,在丹東進行了防寒防空等戰備訓練。1952年9月7日,姚靜隨23軍67師跨過鴨綠江,投身抗美援朝戰爭。

入朝前夕,姚靜和李霽分開了,李霽留在67師文工隊,而姚靜則被調到67師司令部直工科。

1952年12月的一個早晨,姚靜得知自己將被調到《戰地報社》工作,上前線前她與李霽告別。正在休息的李霽遞給姚靜一個布袋,“慰問袋裏的東西吃了,這個袋子很漂亮,送給你吧!”

“沒想到,這個袋子成為她留給我最後的紀念。”那次分別後不久,李霽在一次空襲中犧牲了。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1952年7月,姚靜跨過鴨綠江的前一天在丹東留影。受訪者供圖

弄清楚李霽犧牲的地點,是姚靜的心願,她整整惦記了67年。近日,在媒體的幫助下,幾經輾轉,終於聯繫到了李霽的家人。姚靜不顧90歲的高齡,不顧家人的勸阻,執意要從蘇州去上海,她固執地説:“我當然要去,這是我一輩子的心願。”

見面前夜,姚靜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好。她整宿都在想,假如李霽還活着,兩人能見見面該有多好。

第二天,她特地穿上軍裝,別上抗美援朝紀念章、三等功獎章,將自己打理得乾淨利落,敲響了李霽妹妹李霖家的門。

“謝謝老大姐,這麼多年還記得我姐姐!”“如果她在多好啊,我經常想念她。”談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李霽,兩人相擁而泣。

姚靜看到了李霽的“革命烈士犧牲證明書”。李霽的遺骸埋在朝鮮靠近三八線的地方,而衣冠則安葬在嘉善的烈士陵園。

每年清明,李霖都會去祭拜掃墓。“姐姐一輩子要求上進,曾在朝鮮戰場上寫信鼓勵我們為國奉獻。”

“我心裏的一塊石頭落下來了”,姚靜看到李霽的家人一切安好,放心了許多。她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再去朝鮮,祭拜戰友的亡靈。

記錄下犧牲英雄最後的瞬間

1952年9月7日晚,姚靜隨23軍67師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我們每個人揹着40多斤重的揹包,爬雪山、過浮橋,十分艱苦。”為了躲避敵人的攻擊,他們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軍,每天徒步100裏地。

“敵人轟炸時,我們只能拼命跑,快跑快跑!”24天翻山越嶺,姚靜和戰友們從丹東一路走到東海岸的元山港。

“這是我們入朝後接受的第一次考驗”,姚靜回憶起那段時光仍心有餘悸。身為班長的她在行軍途中既要完成任務,又要照顧和鼓勵班裏的女戰士。姚靜帶的班被稱為“娃娃班”,12個女戰士中年齡最小的才15歲,榮立集體立三等功。

1952年冬天,志願軍23軍奉命從元山港行軍到三八線中線。朝鮮的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氣温達到零下40攝氏度。行軍路上,一口炒麪一口雪,艱苦異常。

一次慰問團到前線慰問,姚靜在坑道里拿到了一袋糖果。她至今仍保留着那個布袋,正面畫着手握鋼槍的戰士,寫有“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等字樣,背面寫着“什錦水果糖”。“這個袋子説明我參加過抗美援朝,十分珍貴,要留給後代的。”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姚靜在朝鮮戰場上。受訪者供圖

1953年春,姚靜和兩位男同志被調去23軍《戰地報社》工作。

“只要有機會,我都爭取去前線,我要去報仇。”在戰爭前線,姚靜目睹了戰友的犧牲,也記錄下了更多烈士生前的事蹟。

1953年7月4日,姚靜和戰友王鴻鈞從朝鮮谷南佐裏出發,翻過一座大山,快跑衝過老虎口敵炮封鎖線,到達前沿陣地——石峴洞北山。

7月6日晚,攻打石峴洞北山的戰鬥打響。姚靜在戰壕中看到一班班長拿着炸藥包衝在前線,許家朋緊隨其後。當時,主峯有一個暗藏的火力點阻礙部隊前進。

“我看到許家朋挺身而出,敵人打中了他的右腿,他還是緊抱着炸藥包匍匐前行。”姚靜從望遠鏡裏看到,許家朋慢慢地爬到了暗堡前,拉開炸藥包的導火索,不料炸藥包卻因受潮沒有爆炸。“許家朋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槍口,我們就衝上去了!”趁着敵人的機槍啞火,志願軍部隊衝上了主峯。

“全國人民都知道兄弟部隊黃繼光的英雄事蹟,我也想讓全國人民認識許家朋這位英雄!”目睹烈士許家朋的英勇事蹟後,姚靜立馬打電話跟社長楊駿彙報,並跟戰友一起到連隊整理材料。最後,社長楊駿親自執筆寫了許家朋的報道,讓全國人民都認識了這位英勇戰鬥的烈士。

報道刊登後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許家朋為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追授他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許家朋烈士。受訪者供圖

談起這些往事時,90歲的姚靜邏輯清晰,對一些細節記得十分清楚,她笑稱:“這都是當年當記者的功勞,老了記性才那麼好。”

銘記“最可愛的人”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回國後的姚靜從部隊轉業,繼續讀書深造。在讀完一年速成高中後,她進入浙江工業大學學習化學專業。

大學畢業後,姚靜被分配到蘇州化工研究所工作,承擔蘇州硫酸廠污水處理科研項目。1963年,她獲得國家科委科研成果三等獎。直到1986年離休。

離休後姚靜住進了養老院,每天唱唱歌、寫寫書法,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聯播》和《海峽兩岸》,“不看不知道世界發生了些什麼”。

今年年初,她還為武漢抗疫一線白衣戰士捐款兩萬元。“感謝這些英勇抗疫的白衣戰士,他們才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姚靜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姚靜生活幸福而平靜,但她始終沒有忘記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們好多同志都犧牲在了戰場,他們用寶貴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近期,她正在撰寫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回憶文章,經常寫着寫着就難過得寫不下去,她希望以這種方式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新京報見習記者 吳採倩 實習生 張叢婧

編輯 劉倩

校對 薛京寧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0 字。

轉載請註明: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希望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