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週刊丨烏克蘭的“入盟”之路
上週召開的歐盟峯會上,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成為“歐盟候選國”引起全球關注。
自從英國脱歐以來,歐盟內部一直矛盾重重。在西班牙《世界報》看來,同意烏克蘭成為歐盟候選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鼓舞士氣”的象徵,但烏克蘭要想順利走完“入盟之路”全程,並非易事。
當地時間6月23日,為期兩天的歐盟夏季峯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幕。
歐洲理事會主席 米歇爾:我們決定給予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歐盟候選國地位。
從2月28日烏克蘭簽署“入盟”申請,到獲得候選國地位,只用了115天。
“入歐”快慢,引發爭議
按路透社説法,烏克蘭受益於“快速入歐”程序,相當於駛入了“快車道”。這與同樣處於歐洲東部,正在排隊的“西巴爾幹國家”形成了對比。
德國總理 朔爾茨:近20年來,西巴爾幹國家一直在等待成為歐盟成員國的機會。
20世紀末持續到本世紀初的巴爾幹地區內戰,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了最為慘痛的一幕。大約20年前,歐盟出於地緣政治目的極力拉攏西巴爾幹國家,2016年2月,西巴爾幹國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遞交了入盟申請,時任波黑主席團輪值主席德拉甘·喬維奇(Dragan Covic)滿懷期待地認為,波黑有望在2017年初獲得候選國地位。但時至今日,歐盟都沒有兑現當初的承諾。
波黑主席團主席 扎費羅維奇:如果今天有一個國家應該因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原因,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那就是波黑。
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北馬其頓、黑山多年前就已成為歐盟候選國,但談判陷入停滯。
如今,對於“插隊入歐”的態勢,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Edi Rama)不禁吐槽説,這也許只是某種“幻想”。
阿爾巴尼亞總理 埃迪·拉馬:17年過去了,(北馬其頓)仍然作為歐盟候選國在等候着開啓入盟談判。它甚至為此改變了國家的名字,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試想一下,為了加入歐盟要改變自己國家的名字,換作法國、意大利能接受嗎?阿爾巴尼亞也等待了8年時間。
為加入歐盟,2019年2月“馬其頓共和國”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本次峯會上,儘管塞爾維亞等國極力支持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開啓入盟談判,但會議中依然未能取得進展。
北馬其頓總理 科瓦切夫斯基:我開門見山地説,現在發生的事是很嚴重的問題,嚴重打擊了歐盟的信譽。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直呼,“入盟之路”對巴爾幹國家不公平。
畢竟它們早早拿到了排隊的“號碼牌”,卻沒有得到歐盟成員國的支持。
荷蘭首相 呂特:我擔心這可能會導致烏克蘭急於求成。在這裏(歐盟)制度也很重要,它不是一個情感系統,而是一個政治系統。
加入歐盟的程序非常複雜。簡單來説,可分為四個環節:提出申請;獲得候選國地位;開啓入盟談判;獲得批准。自2013年7月克羅地亞加入歐盟後,近9年來歐盟再也沒有接納新成員,反倒是2020年英國脱歐讓歐盟減員一名。
烏克蘭加入歐盟,歐洲人將付出什麼代價?
歐盟委員會主席 馮德萊恩:在進入下一階段(入盟談判)之前,各國都必須做足功課。
按程序,烏克蘭在開啓入歐談判之前,還需要完成歐盟委員會設定的一系列改革任務。
德國《世界報》指出,政府清廉、司法改革和所謂的“自由程度”,都將是開啓入盟談判的難點。
英國廣播公司公佈了一組烏克蘭和歐盟國家的數據比較,其中扎眼的是:如果按國土面積算,烏克蘭加入歐盟將成為“最大”的歐盟國家。人口超過4000萬,相當於德國人口的一半。但烏克蘭也是歐洲最窮國家之一,人均GDP僅為3724美元,是歐盟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
當年德國統一後為了吸納東德,花費了超過2萬億歐元,向民眾加徵了30多年的5%到7%“團結税”。這筆税收直到新冠疫情暴發後才大幅度減免。
歐洲人接着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
而歐盟在吸納了成員國主權後,如何給予相應的權利,進行有效治理,也就是所謂“民主赤字”問題,同樣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問題。
6月24日,烏克蘭政府歐洲一體化協調辦公室主任納塔利婭·福爾修克(Natalia Forsyuk)表示,烏克蘭的入盟談判預計於2023年年初啓動,預計2029年烏克蘭將正式加入歐盟。但烏克蘭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入盟標準”,烏克蘭普通民眾也感到困惑。
烏克蘭加入歐盟,能夠帶來什麼改變?
烏克蘭基輔民眾:這(成為候選國)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歐盟是在捍衞自己的利益,所以烏克蘭的情況不會有什麼改變。
6月1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採訪中坦言:
按照通常情況,烏克蘭是不能成為歐盟候選國的,我們賦予它這個地位,是因為那裏在打仗。
——法國總統 馬克龍
對此,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Vyacheslav Volodin)直言,比起客觀的歐盟的規則和標準,歐洲政客們試圖削弱俄羅斯的主觀意願佔了上風。
烏克蘭加入歐盟還是加入北約,意義不同
此前,俄總統普京曾表示,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
俄羅斯總統 普京:歐盟不是一個軍事組織,與北約不同,北約是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我們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我們並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是否加入一個經濟聯合體,是任何國家的主權決定,是否接受新的國家成為其成員,也由該經濟聯合體決定。
這被看作是把脱胎於“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歐盟,與脱胎於冷戰的“北約”區別對待。
6月2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在26日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峯會上,將就一項“烏克蘭版馬歇爾計劃”進行討論。
二戰後,美國曾憑藉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政治上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文件”以及軍事上的北約構建了冷戰期間針對蘇聯的“西方陣營”。
對此,俄總統普京發出警告稱,鑑於烏克蘭的經濟嚴重依賴補貼,如果執意加入歐盟,烏克蘭的國內市場將得不到保護,可能會“變成西方國家的半殖民地”。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我們非常清楚,歐盟在過去幾年中演變出具有侵略性的意識形態背景,首先是恐俄背景。
德法意三國領導人訪問基輔,對烏軍援惹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次歐盟峯會召開之前,法國、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四位歐盟國家的領導人提前訪問了基輔。其中法、德、意領導人結伴從波蘭連夜乘火車前往,引人注目。
與“火車三人組”刻意表現出“家境並不殷實”相比,烏克蘭更關心的是西方能否“大手筆”援助武器。
此前,由於在對烏提供武器方面比較謹慎,一些烏克蘭政客表達出不滿。
烏克蘭議員 伊凡娜:比如德國,一直提供的都是小型武器。
烏克蘭副國防部長安娜·馬利亞爾(Anna Maliar)吐槽稱,西方過於“小家子氣”,基輔只獲得了所需武器的10%。
在歐盟國家領導人臨行前幾天,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份武器裝備的“願望清單”,其中包括1000門155毫米榴彈炮、300套多管火箭武器系統、500輛坦克、2000輛裝甲車以及1000架無人機。
法國總統 馬克龍:我決定在接下來的幾周內,交付六門凱撒大炮。
“凱撒”卡車炮,重量只有18噸,是52倍口徑、155毫米的大口徑自行火炮,由於彈藥通用,能“打了就跑”,被看作是北約援助的最“實用有效”的進攻性武器之一。
但6月20日,法國政治評論家泰爾瑙在推特上透露,俄軍已經完整無損地繳獲了兩門“凱撒大炮”,並運回國內進行仿製。
俄羅斯國家技術公司下屬的烏拉爾機車車輛廠,則在社交媒體上不無諷刺地對“法國總統的禮物”表示感謝。
儘管法國軍方對援烏先進武器“落入敵手”予以否認,但烏克蘭方面已經頻繁表達出對西方援助“不到位”的不滿。
烏總統澤連斯基就曾“點名”德國遲遲不交付曾經許諾的重型武器。
《朝日新聞》注意到,隨着戰線拉長,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已經不太情願向烏克蘭持續“輸血”。
意大利參議員 阿巴特:意大利人民要求什麼,總理?要求意大利不再向烏克蘭提供殺人的武器,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武器會落到誰的手裏。
對俄製裁也使歐洲國家經濟遭到反噬,許多歐洲國家的民眾已經出現“厭倦烏克蘭”的情緒。《洛杉磯時報》公佈的民調顯示,在法國和德國,都有超過40%的民眾希望俄烏衝突儘快結束,意大利人更鴿派,“和平陣營”佔到52%。
法德意領導人表態更趨嚴謹
此前的5月21日,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希特曾表示,烏克蘭保證將把接收的武器僅用於防禦目的。但實際上,隨着援烏武器的射程越來越遠,非軍事目標遭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頓涅茨克地區當地居民:陽台被毀了,卧室的門窗都被炸飛。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 涅邊賈:火箭彈的彈道軌跡顯示,發射點位於基輔控制的區域,這些武器正好都是西方國家援助烏克蘭的武器。
因此,在此次行程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意大利總理德拉吉依然表態謹慎。
德國總理 朔爾茨:與普京保持溝通是非常必要的,我會持續這樣做,法國總統也會這樣做。
法國總統 馬克龍:我們的願望是,在我們的大陸實現和平。
作為2022年上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自俄烏衝突以來一直在雙方之間斡旋,據馬克龍自己估計,在過去半年裏,他與普京通話的時長超過100個小時。
英媒:法烏領導人互動照片“非常尷尬”
但發佈會上,法烏領導人的一組互動照片,被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評價為“非常尷尬”。
法國24電視台稱,兩人的握手像是在角力摔跤。
對此,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直言,這是一次“零成果”的訪問。
6月21日,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在歐盟國家領導人離開後,烏克蘭並未嘗試恢復與俄談判。
俄總統新聞秘書 佩斯科夫:我們希望這三個國家的領導人以及羅馬尼亞總統,不只專注於通過援助武器來支持烏克蘭。
烏克蘭“快速入歐”背後,潛藏的外部壓力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專家奧連琴科注意到,此次烏克蘭開啓“快速入歐”程序,背後也有來自美國的外部壓力。
而如今,在俄烏衝突仍然焦灼的情況下,歐盟之外的美英高調開啓了新一輪對烏軍事援助。使歐洲的局勢變得更為複雜。
6月17日,歐盟國家領導人剛剛離開,英國首相約翰遜就秘密到訪基輔。
他沒有選擇和歐洲“夥伴”一同前來,折射出英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截然不同的態度。
俄羅斯《真理報》認為,馬克龍、朔爾茨等人訪問基輔是為了説服澤連斯基與俄羅斯恢復談判,而約翰遜不顧一切地衝向基輔,則是為了繼續給俄烏衝突“拱火”。
英國首相 約翰遜: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繼續提供你需要的軍事裝備。
據烏總統辦公室消息,雙方討論了對烏援助重型武器和防空系統問題。
約翰遜還承諾,英國將為烏克蘭軍隊提供軍事培訓,每四個月訓練1萬名烏克蘭士兵,培訓科目包括作戰技巧、基礎醫療技能、網絡安全以及排爆技術等。
英國國防大臣 華萊士:我們在英國和其他夥伴國,加強了對烏克蘭武裝部隊的培訓。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英國大力援助烏克蘭各種武器裝備,包括數千枚“NLAW”反坦克導彈、M270多管火箭系統、“星光”防空導彈系統(starstreak)、“硫磺石”導彈(brimstone)、155毫米自行火炮、裝甲車等等。
在一些學者看來,歐盟國家領導人雖然也承諾會繼續援助,但這更多地被視作是迫於美國強加的“政治正確”而展現的一種姿態。
中東戰略研究中心專家 奧爾漢:(烏克蘭危機)給歐洲國家帶來困境,它們希望危機早日結束,而從美國方面看 ,衝突持續似乎可以製造更多機會,更符合其自身利益。
而將俄羅斯“踢出大國行列”以及“美國希望看到一個被削弱的俄羅斯”,則是美國防長奧斯汀等高官直言不諱的觀點。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馬科斯:我認為這場戰爭不會在2022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之前結束。我為什麼要這樣説,拜登的美國政府面臨着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主要是通貨膨脹。只要有戰爭,就至少可以作為將所有施政失敗歸咎於外部衝突的藉口。
正如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所説:
而已經脱歐的英國,更在俄烏危機中找到了“扮演美國對歐洲大陸的‘牽制者’角色”的機會。
意大利《晚郵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約翰遜有意邀請烏克蘭建立一個“小歐洲聯盟”,成員可能包括波蘭、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還可能拉上一心想要加入歐盟卻始終未能如願的土耳其。
一旦這個“邊緣者聯盟”成真,將會對現有歐盟體制造成挑戰。
在俄烏問題上行動積極,英法德國內卻頻“亮紅燈”
不過,在俄烏問題上“比德法意更積極、比美國更努力”的英國,國內卻頻頻“亮紅燈”。
英國民眾:必須工作50到60個小時,才能支付得起賬單和房租,在21世紀的今天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英國媒體INEWS看來,40年前,撒切爾夫人面對高企的通脹和國內高漲的不滿情緒,曾利用馬島戰爭的勝利成功連任。而如今約翰遜利用烏克蘭危機“解套”,困難重重。
同樣面臨艱難時刻的還有法國。
法國總統 馬克龍:我也不能忽視這些貫穿法國並且反映在新議會中的巨大裂痕和深刻分歧。
6月19日,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束,馬克龍所在的中左翼聯盟未能獲得超過289席及以上的絕對多數,這意味着馬克龍接下來五年的執政之路很可能受到制約。
而極左翼政黨“不屈的法蘭西”領導人梅朗雄強勢崛起,勒龐領導的極右翼“國民聯盟”獲得歷史性勝利,成為議會第三大力量,更讓馬克龍面臨“左右夾擊”。
法國“國民聯盟”領導人 勒龐:讓馬克龍成為少數派總統。
從6月21日起,馬克龍已開始在愛麗捨宮會見多個反對黨領導人。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馬克龍必須尋求與反對黨合作,才有望應對新任期內的第一個嚴峻挑戰。
而在德國慕尼黑,6月22日,8輛警車遭縱火焚燬,給26日開幕的七國集團峯會蒙上陰影。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今年5月德國的通貨膨脹率為 7.9%,已經連續三個月創下自德國統一以來的歷史新高,原因就是“能源危機”。
面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減少,德國政府不得不敦促企業和家庭將天然氣消費量降至最低水平。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 哈貝克:從現在開始,天然氣在德國是一種稀缺商品。
比利時首相 德克羅:如果今天德國已經在考慮,冬季面臨天然氣短缺的問題,那麼對德國和所有其他歐洲國家的影響,都將是巨大的。
美國繼續對烏克蘭武器援助
與歐洲人繞不開的俄烏危機相比,6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啓程前往歐洲,參加七國集團峯會和北約峯會,他表示此行中“不太可能”訪問烏克蘭。
不過,6月15日,拜登政府又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不少屬於重型武器。
美國防長 奧斯汀:包括多管火箭系統所用的彈藥,18門帶有戰術車的M777榴彈炮,以及36000發155毫米口徑炮彈。
這批軍援中,最受關注的是美國將首次向烏克蘭提供的兩套岸基“魚叉”反艦導彈系統(Harpoon)。《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這是烏克蘭一直想要的裝備類型,將增強對俄黑海艦隊的威懾。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則擔憂地表示:
而在黑市上,一些西方提供給烏克蘭的武器,正在被“打折”出售。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仔細看看那些運往烏克蘭的武器吧。同樣的毒刺導彈和標槍導彈,已經在黑市上出售,並且出現在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
伊拉克安全專家阿基拉·阿爾塔亞(Akila al-Taya)擔憂地表示:“這些武器不僅有可能被走私給烏克蘭境內外的極端分子,甚至可能落入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恐怖組織手中。
6月19日,俄羅斯國防部發表聲明,俄海軍用“口徑”導彈摧毀了位於尼古拉耶夫市一個變壓器廠內的10門M777榴彈炮和20輛西方援助烏克蘭的裝甲車。
據俄羅斯衞星新聞網稱,俄方此前已向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發出照會表示,任何向烏克蘭提供的、帶有武器的貨物都將成為俄武裝部隊的合法打擊目標。
烏克蘭“入歐”未決,芬蘭瑞典“入約”能否順利?
與“入歐”相對應的,則是“入約”。
下週,北約峯會即將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
北約是否能夠順利地啓動芬蘭和瑞典的“入約程序”,在土耳其的堅決反對下,同樣充滿了未知數。
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早在1999年就成為“加入歐盟候選國”。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無論是“入盟之路”還是“入約之路”,都不太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