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手賬丨【我是一線黨代表 】廷·巴特爾:“四點平衡”建設美麗富饒新牧區
【我是一線黨代表】
我叫廷·巴特爾,來自內蒙古代表團。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當選黨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羣眾的冷暖時刻裝在心裏,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
這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廷·巴特爾(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我的父親是新中國開國將軍廷懋,1974年我高中畢業,戴着父親的舊軍帽來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在與牧民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一定要幫大夥兒過上好日子的念頭越來越強烈。1978年,跟我同一批插隊的知青開始陸續返城,但我決定留在這裏,草原太需要建設了,我留下能為草原做更多的事。
廷·巴特爾介紹他在草場拍攝的野生鳥類照片。新華社記者 恩浩 攝
既要保護草原生態又要保障牧民收入,還得從養殖上做文章。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提出的減羊增牛“蹄腿理論”,我跟牧民們做起了算術題“一頭牛的收入頂不頂5只羊?”“一頭牛4條腿,5只羊20只蹄子,哪個對草場破壞更大?”……為了持續改進牧業生產方式,後來我又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產方式,有利於草場恢復。在我的倡議下,牧民種上了黃柳、沙棘等耐旱植物,遏制了草場沙化退化,多年不見的鹿、狍子、狐狸也多了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09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建起了一座農牧民培訓基地,用通俗語言和現場演示介紹我的經驗——努力做到“利潤最高點、成本最低點、生態最佳點、勞力最優點”四點平衡。
廷·巴特爾在自家草場忙碌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如今的薩如拉圖雅嘎查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牧民年人均純收入從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現在的1.88萬元。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迴歸牧區,他們帶來了新知識、新技術,希望我們能一起把牧區建設得更美好!
監製:張寧 廖慧
策劃:李方舟 董大正
協調: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平
受訪者: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牧民、黨支部原書記 廷·巴特爾
採訪:光明網記者 丁玉冰
製作:王宏澤
設計:杜丹
調音: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