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專家談台灣九合一選舉:三十年來最冷最髒,對現任者有利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丁仁方今天撰文談主導今年台灣九合一選戰最主要的兩個總體形勢:新冠疫情和負面選舉。文章摘編如下:

台專家談台灣九合一選舉:三十年來最冷最髒,對現任者有利

  2018年九合一選舉藍營大勝,得利於兩個重要形勢發展甚多:一為複決式“公投”,一為韓流。“公投綁大選”原來是民進黨的重要選舉操作方式之一,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後,陸續推動勞工一例一休、非核家園、同婚等政策新方向,引起極大社會反彈,蔡英文施政滿意度一再往下探底。2018年民間發起的十大“公投”,幾乎都是反對蔡當局政策的複決式“公投”,“公投綁大選”大幅助長藍營選舉聲勢。9月間韓流在高雄市崛起,之後外溢效應擴大,國民黨原本聲勢落後的新竹縣、台中市、雲林縣、高雄市首長選舉,最後都靠韓流助攻反敗為勝。選舉結果,在行政首長選舉部分,藍營從選前僅有8席一舉衝倒15席,在“6都”從原本僅剩“1都”增加到“3都”。

  相對於2018年,今年九合一選舉因為新冠疫情和負面選舉兩個形勢發展的衝擊,已成為30年來最“冷”最“髒”的一場選舉,影響層面極大。

  先看新冠疫情。如果從民調數字來評價,4月中新冠疫情開始升高,到6月獲得控制,民進黨當局防疫表現當時仍獲得60%以上的滿意度肯定。然而自前“衞福部長”陳時中獲得提名代表參選台北市長之後,諸多爭議都被放大檢驗,包括疫苗採購簽約封存30年、疫情破口責任歸屬、邊境開放決策、高端疫苗相關爭議等等,加上疫情目前仍處高原緩降期間,死亡人數增多,民進黨當局防疫成效已逐漸轉為選舉負分。

  更有甚者,因為疫情至今仍未緩解,民眾參加大型活動意願不高,各政黨所有造勢活動都只能靠公職、樁腳動員硬撐,對擅長靠造勢拉抬選情的民進黨,減分尤多。疫情也影響到人情互動連結,所有候選人帶着口罩到人羣聚集處拜票,見人點頭鞠躬,多了隔閡少了温度,彼此感受不到對方情意,跟過去相比,拉票效果恐怕一半都不到。

  因為疫情的影響,今年九合一選舉變成30年來最冷的選舉,所帶來最大的後續衝擊是“現任優勢”。因為挑戰者難以透過造勢活動及拜票爭取認同,競選連任的各級現任公職,只要沒有犯大錯激起廣泛民怨,連任機會增大不少。以縣市首長選舉為例,現任爭取連任者,幾乎除了澎湖縣因為藍營分裂目前仍呈現五五波之外,大概率都會連任成功。

  另外一個主導形勢是負面選舉。選戰開打之際,民進黨原本企圖藉由“中央”執政資源加上對媒體的掌控,透過若干議題造勢主導選戰走向,之後再端出“抗中保台”王牌底定江山。然而,先後獲得民進黨提名角逐桃園市及台北市的林智堅、陳時中,陸續爆發各種爭議,尤其是林智堅被藍營揭發論文抄襲再被台灣大學取消碩士學位,繼而退出桃園市長選舉,數月以來綠營不斷報復攻訐藍營及民眾黨候選人論文及學位爭議,各種負面議題也都被端上枱面,這場九合一選舉逐漸變成對候選人人格、道德的放大檢視,政績、政見受到關注程度反而很少,候選人民調支持度高低也隨着各種負面炒作起起浮浮。充斥媒體版面的又集中在北台灣幾位首長選舉候選人,也使得其他地區、其他公職的選舉更少受到關注。

  總結形勢,今年九合一選舉是台灣30年來最“冷”最“髒”的選舉,對現任有利,對挑戰不利,負面選舉如果擴大延續,不僅將使選民選擇較不討厭者以免最討厭者當選的策略性投票增多,也可能會降低投票的意願。(來源:香港中評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8 字。

轉載請註明: 台專家談台灣九合一選舉:三十年來最冷最髒,對現任者有利 - 楠木軒